新快报讯 7月29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直通车园区行”(第二期)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专场活动,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针对企业需求,活动详细解读《广州开发区管委会 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生物医药3.0”政策),介绍了黄埔“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落地情况及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发展情况、“一岛多园”体系建设等。
此外,该区1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还把摊位摆到现场,上演别开生面的“生物医药技术秀”,展示黄埔生物医药领域不同类型的创新技术和产品。
今年以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以“新质生产力30条”为统领,覆盖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15个重点产业,配套人才、科技、金融等五大要素支撑,加速系列“政策包”落地。
而在不久前,黄埔陆续迭代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政策,如“生物医药10条”“生物医药2.0”“中医药10条”等,正式发布“生物医药3.0”政策。当天活动上,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对该“生物医药3.0”政策进行详细解读。
据介绍,新政策细化为29条、49款,包括“加速科技创新突破、加快药械成果转化、优化临床服务配套、鼓励产品推广应用、加强产业生态培育、强化人才资源支撑”六大板块,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为产业提供全流程、全链条扶持。
具体来看,新政策精细化、分梯度支持创新药,临床研发费用最高按20%、30%、50%资助,每年最高资助1亿元;加快药械成果转化,创新医疗器械证每年最高扶持1000万元,“岭南名方”转让转化最高资助100万元。
推荐进入省、市、区创新药械产品目录,鼓励在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每年支持总额最高达2000万元。此外,还将强化特色园区、耐心资本、人才等全链要素保障。
位于生物岛上的中科天泽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仿生功能化、组织再生工程、表界面改性等高端生物科技及产业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2019年签约落地黄埔后,长期致力于区域高端生物材料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徐俊颖表示,黄埔的生物医药政策为公司新产品研发提供了巨大支持。今年以来,中科天泽的多款核心产品已经在广州市内多家医院铺开。其生产的仿生改性导尿管同时兼备超滑、物理抗菌与抗尿盐结晶,体内留置时间可达30天不换管,填补了临床需求的空白,而在泌尿外科专用的仿生改性输尿管支架,更是得到头部医院的认可。
“一岛多园”新进展,串联“三城一岛”实现“三共享”
近年来,该区围绕“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重点聚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率先实施企业服务增值化改革,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人才友好型”营商环境。
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副局长吴洋在当天的宣介环节上表示:“过去企业服务往往是‘有什么给什么’,现在则是企业‘需要什么给什么’,这种转变让企业愿意留在黄埔。相较2017年,全区生物医药领域规上工业企业已经从40家增长到146家。”
今年7月初,广州国际生物岛试点园区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式揭牌。广州莱迪生命健康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成为黄埔区内首批“广州国际生物岛试点园区”,“一岛多园”政策正式启动。
受益于“一岛多园”政策,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全域协同发展新阶段。目前,依托“三城一岛”战略平台,该区已构建“科技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的空间分布,而“一岛多园”政策实现了平台间的有机串联。
广州国际生物岛管委会副主任梅花指出,“一岛多园”并非简单的空间扩张,而是通过制度设计重构产业分工、通过资源整合激活乘数效应。据悉,未来生物岛享有的专项政策,纳入生物岛试点园区的各个园区也将同步享受,实现政策、资源、品牌共享。“长远来看,生物岛计划进一步扩容升级,做强广州生物医药核心引擎,打造成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核心高地。”梅花表示。
在服务方面,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全省首创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为企业节省约1个月的通关时间。开展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试点建设,落地全国首个“研发机构+医疗机构”的机构自行研制使用体外诊断试剂(LDT)试点,开启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研发诊断试剂的新模式。据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生物医药服务科副科长蒋渊现场介绍,目前已有7家企业18个物品被纳入“白名单”,相关物品实现了便捷通关。
交流展示秀科技,本土药械企业填补行业空白
除了宣讲环节,本次活动上的交流互动环节同样是干货满满。在营商环境生物医药主题“益企谈”环节,围绕新产品入院、创新医疗器械申报等具体问题,与会的政府单位、园区机构、企业代表、观察员等踊跃交流。同时,收集企业提出的诉求建议,将其纳入管理台账,并在后续持续跟踪督办。
文图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 孙旭东 邱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