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康泽
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盐鸿镇工作队队员
派出单位:深圳能源集团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脚踩泥土的实干,是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办,用点滴付出织密民生保障网。”
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盐鸿镇工作队(下称“工作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队员大部分为“90后”,而林康泽更是其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可别看他年纪小,却是一名有着军旅经历的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是一条回应时代感召的落地路径,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参军的经历使我更加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到基层去。”因此,当去年为新一批工作队招募成员时,林康泽第一时间报了名。
从军营到田埂,从能源企业到乡村一线,他带着“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把青春的汗水洒在汕头市澄海区盐鸿镇的田间地头,用实干让乡村振兴的暖流涌进群众心坎里。
从防返贫监测到日常帮扶
“大爷,最近身体怎么样?家里的米和油还够吗?”每个月,林康泽的身影总会出现在盐鸿镇的防返贫监测户家中,拿着省乡村振兴平台的数据表,逐户核对信息、倾听诉求。祖籍潮州的林康泽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总是能迅速地与当地村民熟络起来。
“这活儿看着琐碎,却是群众的‘救命绳’。”林康泽说。去年驻镇以来,他和队员们合力逐户排查、动态跟踪,成功在今年1月实现盐鸿镇防返贫监测户全部清零。但清零不是终点,工作队坚持对监测户开展“回头看”,生怕漏掉一户一人:“就像军人站岗,一刻也不能松懈。”
除了监测,工作队还把“暖心事”做在日常。中秋送月饼、春节送慰问金,林康泽随工作队一同走遍60户低收入家庭,把30758元慰问金和食用油等生活物资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很多老人在接过慰问物资之后,都会拉着我的手,用家乡话连连点头道谢,一想到我的工作可以切实地将‘关切关怀’送进村民‘家中心中’,任何付出都变得有意义。”那一刻,林康泽更明白:这些“琐碎事”,正是群众最需要的“定心丸”。
在烟火气中读懂乡村情
去年9月的“双到三同”活动,是林康泽驻镇以来最难忘的记忆。他和队员们全脱产下沉至镇内各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丰富村民生活,他们在盐鸿镇鸿一村副业池生态园搭起“乡村小舞台”,邀请盐鸿莲音潮乐社、鸿一长房潮乐社等当地文化团体的演员与表演爱好者办了场潮曲演唱会。
演出当天,村民们搬着小板凳早早到场,掌声笑声此起彼伏。散场时,一名村民扛着一箱矿泉水走到后台:“你们为我们搭台唱戏,这点水算我们的心意。” 林康泽表示,那一刻他突然懂了,乡村振兴不只是物质帮扶,更是心与心的靠近。
如今,盐鸿镇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与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的企业对接合作,收集企业用工需求,通过搭建就业信息流通平台积极向镇内待业群众推荐就业岗位,拓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渠道;投资420万元的莲花山绿道提升改造项目已经开工,山路崎岖、步道老化的问题将成历史;防返贫监测的“回头看”机制持续运转,群众的诉求总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军人的战场在哪里,责任就在哪里。”林康泽说,他的“战场”已从军营转向乡村。带着“真心、实干、坚持”的信念,他正和工作队成员们一起,把盐鸿镇的乡村振兴“施工图”一笔一画变成实景画,让每一户群众都能在发展中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彧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