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宕两年之久的“武汉大学图书馆男生被诬性骚扰”事件终于在司法层面迎来了结果。7月25日,武汉市经开区人民法院就“武大图书馆事件”一审宣判:男生当时的行为不属于和性有关的骚扰行为,有抓痒的高度可能,且事发场景开放,两人无交流,无法认定男生有性暗示或性挑逗行为,不能认定其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驳回女生杨某某的全部指控。女生杨某某败诉,其在互联网平台的言论成为舆论焦点,引起广泛关注。
这场风波始自2023年10月。彼时,杨某某认为自己在图书馆遭遇性骚扰,拍视频取证、要求肖某某写下道歉信后,杨某某将其举报到学校。根据女生举报帖,武大在10月10日通过辅导员告知:学院对事件定性仍存疑,无法确定性骚扰。不满于学校的回复,杨某某于翌日在网上发帖陈述自己的遭遇。
舆情高涨3天后,武汉大学迅速公布称已对肖某某的“不雅行为”给予记过处分。其后,肖某某遭网暴“开盒”:个人信息被泄露,照片被制作成花圈、遗像在网络传播。本人罹患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被精神病院建议收治入院。肖某某的家人也遭遇网暴,据肖家称年迈祖父受刺激后离世。
2024年2月,肖母替儿子公开发声称“不是性骚扰”并晒出湿疹病史、5份与医护咨询湿疹治疗购药的微信聊天记录公证书、事发当天购药记录等证据,网络舆情转向分化。一部分网友转向,对杨某某的“诬告”表达质疑和辱骂;还有一部分网友,持续传播有关肖某某及其家人的不实、辱骂信息。
2024年6月20日,杨某某自武大领取到毕业证书后,在武汉市经开区法院就性骚扰一事提起民事诉讼。日前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就“是否为性骚扰”作出了法律层面的认定。
作为性骚扰纠纷,该案为不公开审理案件。在等待法院判决前夕,女生杨某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了大量涉案证据以及情绪化言论。法院判其败诉后,杨某某一度在网络平台贴出判决书,曝光男生肖某某和自己的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曝光了该案的相关证人、代理律师信息。
而当杨某某在网络平台发布自己“已美美保研”“将继续举报阻止肖某某升学”的言论后,网友被“触怒”,有网友举报杨某某毕业论文错漏造假,对武汉大学及其当前所在的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轰炸式”投诉。
高校的失守与责任
这场悲剧的根源,离不开武汉大学在处理事件时的迟缓与不透明。杨某多次催促调查,校方却以“程序复杂”为由拖延,最终的“未构成性骚扰”结论也未能及时公开,导致杨某选择网络曝光。
校方对肖某某的记过处分,更像是在舆论压力下的“应急公关”,而不是基于充分的事实依据。武大的这波操作,缺乏知名高校应该秉持的操守。
高校作为知识与理性的代表,本应在处理敏感事件时展现专业与担当。然而,武大的表现却暴露出行动的迟滞与制度的漏洞:缺乏明确的性骚扰处理流程、沟通不畅、信息公开不足。这些问题不仅一度让杨某感到无助,也一度让肖某某在舆论风暴中孤立无援。
高校不是“和稀泥”的调解机构,而应是公平与正义的守护者。武大的处理方式,既未能保护举报者的权益,也未能及时为被指控者正名,最终让双方都成了受害者。
男方母亲表示,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在申诉时明确表示“可以排除性骚扰”“记过处分是为当时的舆情降温”。那么既然一审判决已经生效,校方就应立即撤销处分,公开道歉,不能以“平事”的思路轻轻带过,也不能在今时今日依旧屈从于彼时彼刻的“舆情”而不作处理。
如果遭遇性骚扰
如何合理合法地表达自己的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碧表示,遭遇性骚扰,首先还是要保护自己、固定证据,其后要求侵权赔偿或者主动去报警都没有问题。
在本案中,凸显出性骚扰和网络举报之间的一个错位。杨某某在网络举报和之后的一些动作,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其正当权利保障的界限。这也是特别值得注意的:维护个人的正当权利,也需要在合法的边界内主张,防范对于他人权利的侵犯。
针对杨某某的网暴进一步升级
目前,针对杨某某的网暴也进一步升级:有网友“开盒”了杨某某的手机号、家庭住址、社交媒体账号、求学履历、手机IMEI等个人信息;还有网友甚至公布了声称是其父母、同户人、大学室友的个人信息。
恶意评论、造谣传谣、人肉搜索、泄露个人隐私,在武大图书馆事件事发700多天来,无论是此前对肖某某的“网络处刑”,还是当前对杨某某的“正义声讨”,在该事件推进过程中,层层升级的网络暴力一直在无尽蔓延。
谁在为网暴买单?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没有胜利者
杀人不用刀,告他性骚扰。性骚扰是极其让人厌恶但又很难取证的事件,若被骚扰者过于软弱不敢反抗不敢声张,就成了真正的受害者;反过来,如果女性过于敏感过于偏执,又可能走向误会,甚至男女对立。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没有真正的赢家。杨某为维权付出了“精神崩溃”的代价,后续可能要承受舆论压力,而肖某某则背负了“社会性死亡”的沉重后果。法院的判决虽还了肖某某一个清白,却无法抹去他和家人的创伤。
更令人深思的是,网暴的参与者往往是普通人。大家或许只是转发了一条信息、留下了一句评论,却在无意间成为伤害的帮凶。网络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却也放大了人性中的盲从与冲动。
事实证明,真相需要耐心,维权需要理性,网络需要规则。无论是高校、平台还是每一个网友,都应从这场风波中吸取教训:用事实说话,用理性维权,用规则约束网络行为。否则,每一次“正义”的狂欢,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悲剧的起点,每一个网友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来源:南都N视频记者吕虹 程姝雯、大象新闻评论员邱延波、南方周末、澎湃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