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接连退场、电商巨头入局抢食
家居卖场提前进入“多事之秋”。短短数月内,居然智家、红星美凯龙、富森美三大上市卖场创始人接连被留置,汪林朋、车建兴等人陆续退场。当传统卖场深陷困局时,京东、天猫等电商巨头的跨界入局更添压力。业内人士直言,传统家居卖场对消费市场变化普遍把握不准、应对乏力,电商却借数据优势掌握消费趋势,这场内外交困的行业变局,倒逼传统家居卖场加速治理与发展革新。
三大家居创始人被留置,合规风险凸显
今年以来,家居卖场行业多位重要人物接连遭遇职业生涯中的重大转折。
富森美于7月2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成都市郫都区监察委员会签发的通知书,该公司董事长刘兵已被实施留置。在留置期间,刘兵无法履行董事长职责,其相关职务暂由公司副董事长刘云华代为履行。
回溯至今年4月至5月,富森美的同行企业中已有类似事件发生。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兴彼时相继被公告因涉嫌相关问题被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措施。其中,汪林朋在经历3个月留置调查后,状态变更为“责令候查”,但不到5天便在家中离世。而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兴正逐步淡出公司治理核心。继失去公司控制权后,他近日以个人原因申请辞去总经理职务,目前仍在公司担任执行董事等职。
有市场分析指出,三大家居上市公司创始人接连被留置,或与行业性合规风险存在关联。这三家企业均涉足小额贷款、供应链金融等衍生业务,在行业下行、出租率与租金双重承压的背景下,高杠杆扩张及资金腾挪所潜藏的灰色空间风险已急剧放大。
除此之外,居然智家、富森美等家居卖场在盈利下滑仍维持高比例分红的做法,同样引发市场质疑。以富森美为例,其2024年度报告显示,公司自上市以来累计进行现金分红13次、转增股本1次,累计现金分红总额超42亿元;近三年累计分红超22亿元,占同期累计净利润的88%,而这些丰厚分红的大部分流入了公司创始人刘兵三姐弟手中。
“轻资产”难纾压力,业绩下滑债高企
不过,大材研究首席分析师邓超明向新快报记者表示,目前这三大卖场的主营业务仍是市场租赁及相关服务收入,来自金融板块的占比其实很小。就卖场这种业务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为商户创造价值。
事实上,家居卖场的本质更接近商业地产生意,其核心盈利模式是通过自建或租赁物业后转租给商户获取收益。但当前行业正面临市场饱和的挑战,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市场面积增长率已连续多年为负。据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中国城镇建材家居市场饱和度预警指数BHEI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市场面积约为204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率为-9.55%,同比降幅扩大。
这一行业态势已体现在企业具体经营数据中。红星美凯龙发布2025年上半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亏损19.2亿元至15.9亿元;扣非后的归母净亏损为6.2亿元至5.1亿元。这是继2024年年报归母净利润亏损29.83亿元后,公司业绩再次下滑。
红星美凯龙在公告中明确,投资性物业估值下调是业绩下滑的主因。其解释称,家居建材行业受多重因素影响,供需双降导致家居零售需求减弱,对商场经营形成阶段性冲击。公司为扶持商户减免部分费用,并调整战略布局吸引优质品牌入驻,综合影响下,现阶段商场出租率及租金水平较历史均值出现一定下降,进而影响投资性房地产价值,致使半年度投资性物业估值下调逾18亿元。
头部卖场线下门店增长见顶,叠加线上冲击与线下饱和,企业重心已从扩张转向优化门店运营。在此背景下,行业近年兴起“轻资产”模式探索,即减少重资产依赖,更多依托品牌、管理、技术、服务等无形资产开展业务,以实现低成本扩张与高效运营。红星美凯龙通过委管商场与特许经营项目在三四线城市布局,即为典型案例。
而即便转向“轻资产”模式,家居卖场的偿债压力也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新快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居然智家、红星美凯龙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达到57%。以居然智家为例,据其2024年财报,公司的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42.07亿元,包括短期借款18.83亿元及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6.99亿元,此外,居然智家还持有长期借款30.9亿元。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面对高资产负债率及运营风险,家居卖场当下仍需大幅降杠杆、减债融,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扩张,必要时适当收缩;同时加强现金管理,合理规划资金及使用率,通过优化资金结构、拓展股权融资等多元渠道增强财务稳定性。
电商巨头线下抢滩,倒逼卖场加速革新
另一方面,外部跨界者的冲击更为强劲,电商大平台已加速布局新兴家居卖场模式。例如,今年6月,天猫优品超级旗舰店已落地深圳,以家电和家居零售为核心,涵盖手机数码、家居家装等多个品类;京东则于近日全资收购“生活家”家居集团。
相较之下,家居卖场在供应链数字化、获客能力及场景创新重塑消费价值等方面的革新均显滞后。张毅告诉新快报记者,其观察发现,家居卖场普遍存在对消费市场变化把握不足、判断不准甚至应对乏力的问题。事实上,当消费市场发生变化时,卖场需紧跟消费需求的动态调整,涵盖用户画像、价格接受区间、偏好的消费模式及所需产品类型等维度,精准锁定值得分析的数据方向。因此,加强基于大数据的消费洞察、行为监测及营销数据追踪,进而做出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已成为该行业的当务之急。
而这些恰是电商平台的优势所在。邓超明指出,电商巨头的优势在于线上沉淀了庞大的消费数据,这使其能够深刻理解并精准把握家居消费趋势,进而为选品提供科学指导。此外,依托长期的线上运营积淀,京东、天猫等平台已与众多家居家电品牌建立起深厚的合作关系,业务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顺势向线下拓展时,也赢得了不少企业的认可,并由此在供应链环节形成了一定优势。
不难看出,传统卖场的自我革新与电商平台的线下渗透,本质上是两种模式的较量。前者试图通过业态跨界打破“收租依赖”,后者则凭借数据与供应链优势重构线下场景。业内也愈加认识到,最终决定竞争格局的,是对消费需求的响应速度与服务深度,只有将这种能力转化为场景体验与服务增值的动力,或方能在行业浪潮中占据主动。
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