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广州沦陷期间,为配合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粤南省委、北江特委、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等陆续派人到广州建立交通站,收集情报、购买物资、输送人员等。不过为安全起见,各条战线同志并没产生横向联系。为加强敌后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1945年陈翔南同志受命潜入广州,将潜伏在广州的各方面的力量拧成一条绳。
01
1938年广州沦陷以后,绝大部分党员按照省委部署撤出了广州。由于留下的党员尚未能在广州立足,党组织在广州的活动停止了两三年时间。
从1941年前后开始,粤南省委、北江特委、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等先后派遣了一批党员赴广州活动。他们进入广州以后,以“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为指导方针,经过两三年的努力,逐渐在广州站稳脚跟,建立了一批交通站、联络站和秘密据点,发展了一些新党员。
当时在广州,党的地下组织大体分为四条线:
一、原粤南省委系统,领导人是余美庆和曾珍。党员人数在15人左右,分布在工人、店员、小商人、小学教师等阶层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重建广州地方党的组织。
二、东纵系统,领导人是麦任。党员人数为20至30人左右。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东纵服务,其中有的从事交通工作,有的做黄包车工人工作,有的做情报和敌伪军敌工工作。
三、珠纵系统,领导人是郭静之。党员人数在10人左右。他们在广州建立了一些很重要的交通站、联络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配合珠纵活动。
四、北江特委系统,领导人是何君侠。北江特委派党员到广州活动的时间比较早,人数也比较多,前后总人数在30人以上。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北江游击队服务,在广州建立了好几个据点,举办过几期训练班,进行抗日宣传教育,输送了一批进步青年到游击区参加斗争。
广州中共地下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沦陷区组织群众团体,开展各种斗争。如在广州等地成立了“读书会”“游击之友”和“抗日大同盟”等外围组织。只是因为当时的形势,由于同志们来自不同的组织系统,分别由各自的组织系统直接领导,除非必要,相互间不发生横向联系,在组织上未能统一起来,几股力量未能拧成一股绳。
1944年年底,苏联反击德国的作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转入全面战略反攻。由于原负责广州沦陷区工作的梁广同志需要转移到游击区,为加强敌后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党组织决定派遣陈翔南潜入广州,负责整合统一领导广州地下党工作。
陈翔南是广东顺德人,生于1914年,年轻时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加入中国青年同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陈翔南在粤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共新会区工委书记、新鹤县工委书记、中山县委书记和珠江三角洲中心县委领导成员兼组织部长、珠江三角洲临时工委副书记等职务。
02
经过几日的艰难跋涉,陈翔南与交通员何琼于1945年2月安全潜入广州。他们先到惠福西路和东纵系统的麦任碰头。麦任在家里腾出一个房间给陈翔南居住,同年7月,陈翔南迁往三府前街,与一位进步群众同住。根据秘密工作规定,除了麦任等个别同志外,其他同志并不知道陈翔南的住处。
为安全进行地下活动,我党的同志进入广州后,三个步骤至关重要。第一步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在广州隐蔽下来。有的同志老家在广州,抗战前曾长期在广州生活,在广州有不少社会关系;有的虽然家不在广州,但在广州有亲朋好友,可以依托亲朋好友的关系进行隐蔽。第二步是寻找正当的职业做掩护。有了正当、公开的职业,才能有效地掩蔽自己,才能生存下来。有的做泥水工;有的收购破烂;有的上山打柴;有的做杏仁饼,自己挑卖;有的做教师;有的打进敌伪“广东妇女会”“广东法院”当职员。第三步就是广交朋友,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有了群众做掩护,才能站得稳。
陈翔南的公开职业,就是接替原负责广州沦陷区工作的梁广,成为位于十三行路的华昌京果药材行老板。华昌药材行是梁广1943年12月返回广州工作后,为寻找职业掩护和一个商人合股开办的店铺,之前由梁广挂名经理,并安排一名地下党员主持店务。
陈翔南不在这个药材行住宿,但为了不被外人看出破绽,他每天中午前后都到药材行转一趟,有时出于应酬需要,还与人去茶楼饮茶。在平日的生活中,单从外表看上去很悠闲,但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陈翔南其实脑子里时刻紧绷着一根弦。
陈翔南分别与广州四条线的领导同志接上组织关系,将四条线的党员基本上统一起来。作为领导人,陈翔南通过单线联系的方式,主要直接联系五个“线头”:余美庆、麦任、曾珍、何君侠和郭静之,这五位同志所联系的关系则照旧不变。
据陈翔南回忆,当时广州地下党承担着发展组织,接送来往人员及传送文件、指示,调查、研究沦陷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搜集敌人军事、政治、经济情报,散发宣传品等任务。
03
1945年,盟军攻克柏林,德国无条件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已岌岌可危,但处在日寇统治下的广州人民,由于受到反动宣传的影响,对抗日战争形势不够了解。从当时广州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发,广州地下党决定在广州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攻势,以东纵和珠纵的名义,起草《告广州同胞书》,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散发,用反法西斯斗争即将胜利的消息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宣传东纵和珠纵英勇抗敌的战绩,以扩大东纵和珠纵的政治影响。
传单由陈翔南根据七大精神执笔起草,写好后,又同麦任、余美庆共同斟酌才最后定下来。传单内包含两篇文章,分别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告广州同胞书》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告广州同胞书》。为了打好这场宣传战,陈翔南同麦任、余美庆进行详细研究,对具体方案进行周密安排。
陈翔南回忆,广州的中共地下党有好几个秘密油印点,传单复写了好几份,再分别交给各个秘密印刷点印刷,总共印了四千份以上。按照单线联系的组织形式,动员了全市的地下党员和“游击之友”投入这一行动。
当时,要印刻这么多宣传品并不容易,珠纵队员董世扬曾回忆过这段往事,他透露自己参与的油印地点在米市路口的“广安”柴店,白天,他关起铁闸刻写,晚上则开始印刷。晚上实行灯火管制时,只能靠着微弱的煤油灯工作,第二天早上,又得故作悠闲地到茶楼饮早茶。过了一个多月,由于担心暴露,他们又得找其他的联络站继续印刷刻写传单。
全市统一散发传单的时间,选择在初夏的一个晚上,从敌人进行灯火管制时开始(九点钟左右),至十点钟结束。行动的地段有永汉路(现北京路)、惠爱路(大约现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太平路(现人民南路)、东华路、西华路以及河南地区等,囊括了广州市主要道路和一些横街小巷,范围很广。
时间一到,所有人员同时行动。每个行动小组都在自己负责的地段,将传单塞进家家户户的门缝或信箱里,少数则张贴在市场、公厕这类公共场所等显眼处。
次日清晨,广州市民发现了传单的消息在全市各个角落传开了。有人说“手枪队昨晚进城啦”,全市为之震动。敌人异常紧张,出动马队、摩托车队,到处撕毁传单,一连数日加强岗哨,到处进行搜查。之后的那段时间,汉奸走狗大多数诚惶诚恐,广大市民则拍手叫好。
文字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广州日报:88岁老战士忆秘密战线:地下党均单线联系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抗战时期潜伏羊城的共产党员的故事
王刚:1945:潜伏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