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天,5场硬战,广药大“药文同行”突击队在冷坑镇的每一分钟都在与时间赛跑,这边非遗传承基地刚传出花棍舞歌谣,那边急救科普已在教百余名中学生心肺复苏。当AED训练音与花棍舞古调同时在耳畔萦绕,“00后”医学生小陈突然意识到,救急医身,花棍传魂,他们正在划出一道“药文同行”的破圈轨迹。
AED、CPR 急救课堂点燃未来医者信念
“老师,这个AED怎么和电视里放电救人的不一样?”“箱子上写的CPR是假人的名字吗?”指导操作的突击队员罗颖熙想起科普讲座伊始,学生们对急救教学设备的懵懂发问让人忍俊不禁。
在模拟训练环节,最初连电极片都贴反的学生们,经过一对一指导后竟能流畅完成“评估情况→呼叫救援→CPR→AED除颤”全流程。“原来AED操作这么简单!”一个小姑娘兴奋不已,“以后遇到紧急情况,我也可以帮忙了。”
此时的罗颖熙早已眼眶微红:“比教会技能更珍贵的,是他们眼里那份‘我能救人’的信念。这才是医学科普的最大意义。”因为此刻,那些曾被认错的设备名称,已化作守护生命的底气。
从田间到舌尖 食育重塑消费观
“常见的饮料都是保健食品吗?”除了医学科普讲座,“药文同行”突击队先后走访田间地头,来到爱莲初级中学开展膳食均衡和功能性食品安全讲座。
讲座在带队老师徐老师抛出的和同学们最喜爱的饮料问题中开始,台下顿时议论纷纷。讲座最后谜底揭晓:只有带有“蓝帽子”标识(国家保健食品专用标志)的饮品,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
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把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牢牢记心中。据介绍,这两场讲座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4BGL271)最新阶段性成果,既破解了“保健食品迷思”,又传递了健康理念——保健食品不是药,均衡饮食才是王道。
土产花生好事生 特色文创韵无穷
“冷坑花生,迪势(好极了)!”“多吃花生,好事发生!多吃金群白玉花生,好事多多发生!”直播间里,学生主播们正用方言俚语和金句谐音梗点燃气氛,妙语连珠引得弹幕刷屏、点赞破五万,现场试吃咔哧咔哧的脆响让观众直呼“看饿了”。
更惊喜的是,正在镇里视察的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和县委书记等领导也被热闹氛围吸引,驻足展销中心直播间现场为同学们点赞。
这场助农直播不仅用青春活力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的“次元壁”,更以专业走访为背书、以风趣互动为桥梁,让白玉花生真正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金豆豆”。
另一场助农直播间里,学生主播们一展示原创设计的文创产品,观众们瞬间就被圈粉。线下讲座现场更化身“大型认亲会”:学生们举着韭菜造型钥匙扣和冰箱贴叽叽喳喳:“我家就种这个!”明信片上神莲池的晚霞照片引来阵阵惊叹:“原来不用修图也这么美!”“原来家乡的美,可以装进口袋带走呀!”童言童语让团队倍感欣慰。
当孩子们指着图案说出“我知道这是哪儿”时,文化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舞花棍、跳花棍 舞动花棍“跳”出圈
出发前,突击队成员就被冷坑花棍舞这一市级非遗实力圈粉。实地见到传承人,队员们更是开启“追星模式”,不仅围着传承人好奇采访,还非要拜师学艺。结果棍子一上手秒变“大型翻车现场”:有人把花棍甩成了双截棍,有人像和自己四肢刚认识,有人转头就和队友棍棒结拜。
可就是这群“手残党”,拍起短视频却个个是高手。他们多角度记录下核心动作的要领,制作了宣传视频。“年轻人对花棍舞的热情让我很感动,我们也希望通过年轻人的视角,让花棍舞‘跳’出冷坑!”传承人孔老师感叹道。原来让非遗活下去的秘方,就藏在这代人的手机镜头里。
正如该校的指导老师黄老师所说:“我们带走的是一身泥土,留下的却是医药的种子与文化的根系。”在这场始于青春担当的“药文”同行下乡中,“药文同行”突击队队员们用医学守护生命长度,用文化拓展精神宽度,用脚步丈量青春温度,九天八夜终在乡土中国找到了答案。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陈欢欣 洪爽
图片: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