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5年8月8日上午,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一行,赴国家超算广州中心考察交流,广州超算中医大模型落地展示应用活动在广州汉古中医(天河馆)举行。同时也吸引了医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多方专家,共同探讨中医与人工智能的前沿融合发展与实际应用。
中医能与AI融合吗?
因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然而,当健康亮起红灯,如果更精准投医?若能通过医学人工智能模型,让大家去医院前,先解自己症状或体检结果的严重性,再决定是否需要去医院,会否既减轻了患者的焦虑,也节省了就医时间?近年,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王昌栋教授一直带领教学团队,研究如何将“算法理论”结合AI 医疗,为医患日常诊疗提供参考方向。
在此过程里,王昌栋教授团队与传承已故中医学家李可的中医团队“汉古中医”合作名为“中医经验传承大模型”,汉古中医向中大计算机学院团队提供了绝大部分数据。开发过程中,基于10万+病例数据、千问大模型等,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算力平台进行训练。模型目前已完成工程化,并在汉古中医落地使用,通过临床医生人机交互迭代不断优化,逐步贴近中医医生的临床经验。
AI助手走进中医临床决策场景
在使用场景方面,该模型可作辅助医生快速生成诊断建议,提升临床决策效率。同时,该模型也为中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学术传承。
来自开发团队的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弘毅介绍,鉴于中医与西医在标准化路径上的显著差异,以及每位中医师个人经验和用药习惯的独特性,如何使模型精准捕捉并反映这些个体差异,成为研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但是,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团队迎难而上。研发方组成了一支交叉学科研究团队,他们致力于开发一个辅助系统,临床医生在实际诊疗中使用模型输出后,可对系统的预测结果进行评分与反馈。
通过不断吸收模型模仿的一线医生本人的专业意见与实践验证,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得以动态提升,形成“应用—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为中医个人经验传承注入持续动力。
多方专家共议医疗AI发展
活动期间,来自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各医疗机构的专家们围绕中医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最新研究进展展开深入交流,并对模型在急诊分诊、中医药推荐等场景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奚小土表示:“每个医生其实都希望有一个强大的AI助手,更好的去梳理总结自己的经验。我在科室里也是要求大家必须要拥抱新技术。”
中山大学孙逸仙诊治急诊科主任李莉指出:“AI模型应该辅助医生,而非替代医生。急诊分诊模型也可以部署在中医馆这样的医疗机构,辅助中医发展急救水平。我的期望是,有关的AI模型能部署在院前的场景,让患者在家里、在手机上就能判断自己的情况,也提高生活质量。”
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党委书记李雪斌表示:“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是实现医疗技术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我们依托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数据,重点推进数据标注与智能体开发,正联合王教授团队及广州超算中心,突破当前AI医疗的局限,拓展更广泛的疾病研究与应用空间。”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