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网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在各地密集开展。针对长期存在的部分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2025年7月以来,广东、广西、辽宁、黑龙江、宁夏、内蒙古、吉林等多省(区、市)密集开展挂网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要求企业对虚高产品进行价格调整,未完成者将面临不同程度处罚,安宫牛黄丸等高价中成药被重点关注。业内专家指出,中成药集采、挂网价格治理等措施压缩价格虚高空间,“同药不同价”乱象将被逐步遏制,促使行业回归“成本+疗效”定价逻辑。
多省(区、市)普遍采用“红黄标”分级管理
广东于2025年7月开展了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7月25日发布通知,对挂网中成药开展日均治疗费用测算,针对不同情形设定黄标、红标警示价格:对于未开展集采的挂网中成药,以最低价折算日均费用的3倍为黄标价格,以最低价折算日均治疗费用的5倍为红标价格;已开展集采的中成药,按集采最高中选价折算日均治疗费用的3倍为黄标价格,最高中选价折算日均治疗费用的5倍为红标价格。
此次中成药价格治理涉及多款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药物。经梳理,广东省挂网药品中不同厂牌间价差较大的中成药共92个,其中包括安宫牛黄丸、麝香壮骨膏、木香顺气丸、牛黄解毒片等。通知要求涉及企业按照红黄标警示价格要求,7月30日17:00前主动调整价格至合理价格水平。对于申报价格高于红黄标要求,以及企业逾期未操作的药品,将实行颜色警示标识。
据记者统计,除了广东,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吉林、广西、辽宁、黑龙江、天津等地也在7月相继发布了中成药价格治理相关通知,要求企业对虚高产品进行价格调整,未完成者将面临不同程度处罚。例如,宁夏同样规定超过3倍标记黄标、5倍标记红标、10倍以上直接暂停挂网,企业需在一周内完成调价;内蒙古、广西等地也采取类似规则,对拒绝调价的红标药品实施刚性约束;江苏苏州规定,8月1日起,在江苏省阳光采购平台标示为挂网红色价格预警状态,且江苏省医保目录库内无支付标准的药品,医保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据了解,此次全国多省(区、市)开展的中成药价格治理,是回应国家医保局在7月发布的《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下称《通报》)提出的要求。《通报》提出,国家医保局将日均治疗费用价差大于10倍及以上,且挂网价高于100元的疑似高价中成药线索分别发给各省,要求各省结合省内挂网规则核实,引导相关企业主动规范价格行为,调整至合理价格水平或依本地区挂网规则采取相应措施。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为治理中成药价格,全国实施了三批中成药集采(累计中选药品数量达353个,平均降幅42%-68%)、挂网价格治理等措施压缩虚高空间,促使行业回归“成本+疗效”定价逻辑。
多年来中成药存在价差悬殊、价格虚高问题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用于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中药制品,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商品化。其剂型多样,包括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具有服用方便、携带及贮藏便利等特点。
多年来,中成药价格呈现价差悬殊、存在显著虚高空间的特点:
一是同一品种价格差异极大。多地曝光同种中成药日治疗费用价差可达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例如,黑龙江的小活络丸日治疗费用达476元,是省内最低价0.52元的915倍;吉林的元胡止痛片价差117倍;山西一款血塞通注射液每日费用是同品种的162倍;广东百科制药的牛黄解毒片价差更达330倍。
二是价格虚高问题长期存在。2009年,由国家卫健委主管的《中国药房》刊登的论文显示,在被调研的93种高价中成药品种中,87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虚高。2025年国家医保局初步测算仍发现部分中成药日均治疗费用是同省最低价的5倍以上。
国家医保局2024年底在官方微信号发文回应中成药价格差异大的原因时称,一是同一名称的中成药成分可能不同。如生脉饮口服液有的用党参做原料,有的用人参加工后形成的红参做原料,红参的价格是党参的2倍,所以用红参做的生脉饮成本会高于用党参做的生脉饮。二是同种药品剂型不同。一般来说,滴丸、软胶囊的价格会比普通胶囊贵一些。三是不同企业的质量标准可能有差异。有的企业质量标准高于其他企业,其产品价格也会高一些。但是,部分产品价格差异超出合理范围,有的中成药名称、选材、剂型、质量标准均相同,但却出现十几倍甚至数十倍的价差,说明存在明显的价格水分。
《中国药房》另一篇2016年发表的论文探讨了虚高药价的成因,给出了定价机制不健全、药品流通环节众多、药品采购交易制度不完善等原因。
安宫牛黄丸等高价中成药被重点关注
国家医保局要求各省对日均治疗费用价差大于10倍且挂网价高于100元的中成药开展治理,安宫牛黄丸因价差显著成为重点对象,被多个省(区、市)点名。
据了解,安宫牛黄丸在宁夏挂网价998元/丸,日费用为同种药品最低价的11倍,被要求限期降至合理区间;内蒙古一款安宫牛黄丸(独家剂型)日费用达1898元,比最低价高1800多元,价差超10倍,被标记“红标”,限期降至合理区间;新疆同规格安宫牛黄丸挂网价1898元,省内最低价仅126元,价差超10倍。虽然部分地区允许企业以原料差异(如天然牛黄VS人工牛黄)申诉价格合理性,但需提供成本证明,否则仍需按最低日费用倍数调价。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120家企业获批生产安宫牛黄丸,涵盖北京同仁堂、太极集团、广誉远等知名药企。零售市场存在大量品牌竞争,同一规格(3克)的安宫牛黄丸价格从100多元到1000多元不等,而挂网价格也价差悬殊。
记者查询广东省医保局官网发现,安宫牛黄丸有来自爱民药业、北京同仁堂、广盛原、哈药世一堂、胡庆余堂、南京同仁堂、广誉远、佛慈制药、和黄药业、雷允上药业、天士力等的42款产品挂网(有的为同款产品但最小包装数量不同)。其中挂网最低价为广盛原的安宫牛黄丸,3克大蜜丸每丸42.85元;最高价为爱民药业的产品,3克大蜜丸每丸挂网价高达1898元。按照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通知,对于未开展集采的挂网中成药,以最低价折算日均治疗费用的5倍为红标价格管理。
相关药企盈利压力增大,行业集中度提升
价格治理行动,将对企业形成经营压力。业内人士表示,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会让相关药企盈利空间显著压缩。例如,宁夏要求东阿阿华的麝香壮骨膏日费用须从21元降至0.63元,降幅达97%,企业成本控制压力陡增。刚性约束让坚持不降价产品不得不面临暂停挂网、取消资格等处罚,导致销量下滑。而国家及地方集采与挂网治理互补推进,进一步压缩企业议价空间。
对整个中成药行业来说,洗牌加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长期依赖高定价、高营销费用模式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压力显著,而大型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供应链管控及质量标准化优势更易应对成本压力。业内专家指出,中小药企若无法实现生产规模化与质量标准化,可能面临淘汰风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则有可能转到头部企业手中。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可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推动行业从“分散化、低水平竞争”转向“集约化、高质量发展”。
治理倒逼企业聚焦成本控制与质量提升。一些头部企业已开始通过加大研发、降低成本、寻找院外增量,减少对院内中成药市场的依赖程度。据悉,广药集团在甘肃投建10万亩建立黄芪GAP种植基地,成本降低25%;东阿阿胶推出养生咖啡、同仁堂布局中药化妆品,毛利率超80%;亚宝药业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5000家大健康生活馆布局,采用轻资产加盟模式缩短回本周期。
行业专家表示,相关企业短期内可能面临价格调整压力,利润空间受到一定压缩,尤其是那些原本产品价格虚高的企业。但从长期看,有利于规范市场环境,中成药市场有望被重塑,促使企业通过优化成本、提升质量等方式增强竞争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