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热播,让西游记这个IP持续升温。四只小妖假扮唐僧取经团队:蛤蟆精扮唐僧,小猪妖演八戒,猩猩怪假装孙悟空,而黄鼠狼精则负责冒充沙悟净。
不知西游记粉丝有没有发现:在所有关于西游记而再次进行创作的文学、游戏和影视作品中,猪八戒是猪,孙悟空是猴,都很确定。唯有沙悟净——他总是身份不明、形象差异巨大的妖怪。
沙悟净是不是妖怪?他是什么妖怪?
01
明末《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插图里,沙僧是长得像鲁智深的踏浪神人;
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沙僧是一位红发络腮胡子的大汉;
2013 年电影《西游降魔篇》中,沙僧被设定为一只“食人鱼精”;蔡峰创作的漫画《西游记》中,沙僧瘦削,像一位蓝皮肤的印度苦行僧;手冢治虫创作的漫画中,沙僧是日本本土妖怪“河童”;鸟山明曾创作过致敬《西游记》的海报,出任沙僧的是那美克星人——比克;在游戏《非常英雄(Unruly Heroes)》中,沙僧是红色头发绿色皮肤的肌肉猛男……在沙悟净的形象(或者原形)上,有这么多的分歧,其实根源还是在《西游记》中,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地明确说明。
02
沙悟净加入唐僧团队,是在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当时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正在流沙河边,为怎么过河发愁,沙悟净突然出场,作者明确将其定义为“妖精”——
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同“哗啦”,笔者注)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这一段描述很重要,可知沙悟净样貌凶丑,有几个特征:红色头发、眼睛大、蓝靛脸、脖子挂着九个骷髅、手持宝杖。
关于沙僧外貌,在第二十九回还有补充。当时唐僧向宝象国国王介绍沙僧时说:“我第二个徒弟姓沙,法名悟净和尚。他生得身长丈二,臂阔三停,脸如蓝靛,口似血盆,眼光闪灼,牙齿排钉。”对比之下,孙悟空身高不足四尺、唐僧也不过六尺,沙僧平时身材高大,堪称巨人。
在与猪八戒交手时,沙僧还曾介绍过自己的身世。当时八戒问沙僧:“你是个甚么妖精,敢在此间挡路?”
那妖道:“你是也不认得我。我不是那妖魔鬼怪,也不是少姓无名。”八戒道:“你既不是邪妖鬼怪,却怎生在此伤生?你端的甚么姓名,实实说来,我饶你性命。”那怪道:“我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
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
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
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
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
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
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
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
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
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
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
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
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
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
只因王母降蟠桃,设宴瑶池邀众将。
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
玉皇即便怒生嗔,却令掌朝左辅相:
卸冠脱甲摘官衔,将身推在杀场上。
多亏赤脚大天仙,越班启奏将吾放。
饶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东岸上。
饱时困卧此山中,饿去翻波寻食饷。
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
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复复伤生瘴。
你敢行凶到我门,今日肚皮有所望。
莫言粗糙不堪尝,拿住消停剁鲊酱!”
沙僧说自己自幼天赋异禀,曾云游四海闯荡,后来求仙访道,经历艰苦的修行后遇到真仙点化,修炼得道。升仙后,他被玉帝封为卷帘大将,负责贴身安保,出入南天门、灵霄殿,地位显赫。后来在蟠桃会上,他不慎失手打碎了玉帝的玻璃盏,犯下大罪。玉帝震怒,要将他处死,幸得赤脚大仙求情,才免去死罪,被贬到流沙河东岸受苦。
在流沙河,每隔七日都有飞剑来折磨他(第八回: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回),于是他变得凶残暴戾,饱了就睡,饿了就兴风作浪,残害过往的樵夫、渔翁。吃人无数,成了此地一大祸患。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猪八戒问的姓名问题,沙僧自始至终都在回避,只是强调自己不是“妖魔鬼怪”,曾是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因为打碎玻璃盏才被罚下人间。细究其中缘由,恐怕还是因为沙悟净对于天神身份的执念,拒绝接受被贬为妖的现实。
沙悟净是观音给起的法名(指沙为姓,第八回),而他在天庭任职以及在人间修仙时的姓名,《西游记》均没有写过。
03
对于沙悟净的身世,不仅书迷有兴趣,不少学者大家也曾试图溯源求真。
玄奘弟子慧立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录了玄奘的神奇事迹。
据悉,玄奘出玉门关后,烽官王伯陇向他介绍关外的大漠戈壁说:“可于此去百里许,有野马泉,更取水。从此已去以,即莫贺延碛(在新疆哈密东南,为玉门关外的长碛。笔者注),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玄奘进入戈壁后,失手打翻水袋。五日四夜,玄奘滴水未沾,口干腹焦,奄奄一息之际向菩萨祷告,接着奇迹发生:
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稣息,得少睡眠。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寤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彻下,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
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中表示:“如原有玄奘度沙河逢诸恶鬼之旧说,略加傅会,遂成流沙河沙和尚故事之例是也。”他认为玄奘在沙漠中梦遇的大神就是沙和尚的最初形象,这个观点也有不少人赞同。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提出另一个观点:
民国四年,罗振玉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在日木三浦将军处借得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影印行世。此书凡三卷,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六个字。王先生考定中瓦子为宋临安府的街名,乃倡优剧场的所在,因定为南宋“说话”的一种。书中共分十七章,每章自有题目,颇似后世小说的回目……这部书确是《西游记》的祖宗。内中有三点,尤可特别注意:(1)猴行者的加入。(2)深沙神为沙和尚的影子。(3)途中的妖魔灾难……不过在南宋时,深沙神还不曾变成三弟子之一。猪八戒此时连影子都没有呢。
根据这本小册子,胡适推测:“使我们明白南宋或元朝已有了这种完全神话化了的取经故事;使我们明白《西游记》小说——同《水浒》、《三国》一样——也有了五六百年的演化的历史:这真是可宝贵的文学史料了。”
李小荣教授也同意胡适的推断,他在《沙僧形象溯源》论证:“《西游记》里的沙和尚之原型,必是密教里的深沙神无疑。他进入玄奘取经故事,始于盛唐以后,历宋、元至明而定型。”认为沙和尚原型是密教里的深沙神。
据李小荣考据,深沙神曾向唐僧展现自己的形象:吾毗沙门天王仕(侍)者七十药又首也。其为形,头为火炎,口为血河,以骷髅为颈璎珞,以畜皮为衣,以象皮面为绔膝,以小儿为腹脐,足踏莲花。这个火焰头发、血红大口、骷髅项链与《西游记》写沙和尚有颇多相同处。在唐代信仰中,深沙神是毗沙门天王(即后世的托塔李天王)的侍者。
学者周固成认为:“(对沙僧形象溯源的)这些研究主要从史学或者宗教学的角度展开考证,虽众说纷纭,但莫衷一是。其实无论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深沙神、《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睡梦大神,还是《西游记》中的沙僧,都保留了护法神的本性,但这护法神形象在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张照《昇平宝筏》中却发生了变异。沙僧护法神形象经历了诗话、传记、小说、杂剧,再到宫廷大戏的发展演变。”
04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西游记》的作者对拥有旧材料进行过大面积的整合与升华。换言之,即使睡梦大神、深沙神是沙悟净的“前世”,但在《西游记》中依旧会有新的故事与设定。
所以讨论沙悟净,还得从《西游记》自身的设定出发——其实小说中也留下了蛛丝马迹。
与私自下凡的神仙、神兽不同,《西游记》天庭对于犯错被贬的神仙有严酷的处罚,不但要“摘官衔”,去除仙籍,还要经历刑罚以及“投胎”的降级羞辱。如猪八戒就被投入猪胎,从天神沦为“猪妖”。
在沙悟净身上,虽然《西游记》中并没有明说他投胎,但第八回他跟观音菩萨解释说:“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可见沙悟净的样貌与卷帘大将时已经截然不同。这说明他可能受到“投胎”类似的处罚。
沙悟净是什么妖怪?他的原形是什么?
《西游记》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有一个情节:乌巢禅师向唐僧传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唐僧追问西去路程,乌巢禅师交待:“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此处野猪指猪八戒,水怪即指即将出场的沙僧,石猴即是孙悟空。听出话中之意的孙悟空一通大怒。
就广义概念来说,沙悟净是水怪。
《西游记》里还有进一步的定位。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在这一回中,孙悟空假扮牛魔王骗走芭蕉扇后,牛魔王追赶至路上,心中寻思:“他二徒弟猪精,三徒弟沙流精,我当年做妖怪时,也曾会他,且变作猪精的模样,返骗他一场。”
所以在《西游记》的体系中,沙悟净是水怪当中的沙流精。
沙流精,是作者创造的一种精怪。从字面上理解,应是流动沙子的意思。《西游记》里,花草树木皆可成精,比如荆棘岭上的杏仙、拂云叟等。孙悟空也是由石头感受日精月华而诞生。如此,沙子当然也能成精,而且流沙也经常能吞没人畜,也有相当杀伤力。
佐证还有第八回观音给沙悟净起的姓名。孙悟空是猢狲以“孙”为姓,猪八戒是猪以“猪”为姓,沙悟净以“沙”为姓,原形已经不言而喻。
至此,我们可以进行总结:在《西游记》世界中,沙悟净的外形继承了来自佛教护法神的形象——红发蓝脸,血口獠牙,骷髅项链,手持宝杖。他因被打落到流沙河东岸,本体原形受到类似“投胎”的降级处罚,是善于变化流动的沙子。
学者周固成表示:“沙僧护法神形象并非一成不变,在明清戏曲中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以及剧作家个人遭遇的政治原因,也会在原有护法的基础形象中发生变异,甚至延续到晚清民国时期京剧中沙僧形象的建构。因此,从多元视角重新审视沙僧的原型,就会发现为什么当前学界争论的‘深沙神’‘睡梦大神’‘毗沙门天王’等皆持之有据,却都难以彼此认同。这里充分体现了文学人物形多的生成不仅是古代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剧作家充分融合借鉴地理气候、官方信仰、民间崇拜、时代思潮、个人遭遇等的综合结果。”
文字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材料
吴承恩:西游记
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胡适:《西游记》考证
李小荣:沙僧形象溯源
周固成:《西游记》中沙僧护法神形象的源流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