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辨识草药、折纸鸢、聆听《论语》选段解读……今年暑假期间,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热闹非凡,这场持续近两个月的暑期儿童公益课堂,通过精准链接县域文化资源与高校志愿服务力量,开设约30节特色课程,吸引100多名农村孩子参与。
打破资源壁垒 构建三方联动服务网
针对暑期农村儿童“看护难、活动少”的问题,以及农村家庭对优质公益服务的迫切需求,龙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主动化身资源整合“枢纽平台”,构建起“实践所+专业机构+高校”的联动服务模式。
一方面,实践所积极联动县域专业力量,邀请文化辅导员、专业老师等师资团队定期驻点授课;另一方面,通过“百千万校地通”平台对接广州中医药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14所高校的志愿团队,由大学生志愿者带来法治宣传、红色故事绘等课程,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易懂的互动游戏,用绘本演绎文字,让农村孩子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为确保服务精准性,实践所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单对接机制,前期走访收集87条家长需求,再精准匹配文化馆的15项服务资源和高校的20个课程方案,让每节课都实现“按需定制”。
聚焦乡土特色 课程扎根乡村土壤
“本土化”是龙山镇暑期公益课堂的鲜明特色。实践所联合授课方将龙山本土元素深度融入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读懂家乡、热爱家乡。例如,高校志愿者结合龙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果,设计“我的家乡”绘画课程,引导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整治后的连片稻田、修复后的古村落,在创作中直观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同时,针对农村儿童的成长特点,课程特别注重“动手实践+品格塑造”,志愿者教孩子们折“爱心”送给村里的老人,通过“子路负米”等典故引导孝亲敬老,在互动中培养协作分享意识。
从“孩子”到“家长” 文明活力持续涌动
暑期公益课堂的效应早已超越“托管服务”范畴,成为撬动乡村文明活力的重要支点。在儿童的带动下,家长们开始主动参与实践所的活动。据统计,暑期共有32名家长加入,形成“孩子参与、家长融入”的良性循环。
如今,龙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热闹氛围已从暑期公益课堂延伸至日常服务的各个角落。通过深化资源整合、创新文明实践模式,当地搭建起高效服务平台,精准链接县域多方资源,将优质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文明新风如春雨般浸润乡村肌理。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关键,就是要找到资源与需求的结合点,用‘小切口’做好‘大文章’,让乡村真正动起来、活起来。”龙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说。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刘倩彤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