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暑假期间,广州众多街道、社区推出托管营,解决双职工家长带娃的苦恼。记者走访了解到,由工会、青协、街道等牵头组织,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托管服务,其中既有公益夏令营,也有获得补贴的普惠班,受到了众多家长欢迎。广州市人大代表向春艳表示,“多方协同” 的模式是破解托管资源不足的关键,工会可侧重企业集中区域,青协发挥志愿者优势补充师资,社区和学校则做好基础托管,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 的托管网络,让不同家庭都能找到适合的服务。
荔湾区白鹤洞街:链接多方资源,为社区儿童开展免费托管班
“每到暑假我们就发愁要怎么安排小孩子。这个开在家门口的‘红领巾学堂’,课程丰富多彩,而且是免费的,孩子很喜欢,我们也放心。”家长陈女士说。
活动链接辖区内企业、机构、学校等资源,例如有广州大学学生志愿者开讲“电动滑翔机制作“,有少年宫老师开讲美术、语音艺术课程,有口腔医院医生讲“小小牙医”等等。课程还组织学生走进银行体验当“小小银行家”,学习理财知识;组织学生走进辖区内3D打印企业,体验科技对生活带来的变化。
“我们家6岁的妹妹说很好玩,和托管机构不一样,每天都很积极过来。”冯女士告诉记者,老师上课有趣,下课了还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每天有不重复的活动,对孩子很有吸引力。
据介绍,白鹤青梓汇“红领巾”系列课堂已经连续开展了近三年,累计服务超1700人次,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荔湾区东沙街道:“托”“管”“教”有机结合,让未成年人的暑期过成“大片”
今年暑假,9岁的天天从清远来到广州和爸爸妈妈团聚。得知东沙街道南漖社区开展假期公益托管营,家住附近的家长欣喜地给孩子报了名。在托管营里,天天结识了新朋友,还学会了下象棋。有时在室内阅读、写作业,有时跟着志愿者参加社区绿美活动,认识古树、文物。“最喜欢的是观鸟,最开心是学会下象棋。”天天告诉记者。妈妈陈女士说,家长都是双职工,孩子参加街道举办的托管营很放心。“每天下午结束后,居委工作人员都会告知家长,看看孩子回到家了没有,很负责任,让家长很放心。”
南漖社区居委工作人员介绍说,该社区有3000多个来穗家庭,假期“小候鸟”托管需求大。以新就业群体子女、双职工家庭子女、候鸟儿童为服务重点,“社区拿出24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用于托管场地,开展3期托管营,组织阅读指导、文体活动、综合实践、兴趣拓展等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社区,了解生活的环境和城市的文化。”
南漖社区设立党建品牌“星漖学堂”公益托管服务,整合社工、大学生、志愿者力量,探索“托”“管”“教”有机结合的公益性托管模式。
社区在街道未保站指导下,联合社工组织开展多元未成年人保护课程;联合芳村小学南漖学校和东沙街“双百”社工站共同开展“民间小林长”课堂,组织开展“翰墨书党情,笔墨绘初心”公益书法兴趣班;依托南漖社区一涌两岸绿、古建古树多的特点,以环境保护为主线,组织“绿美南漖”志愿者开展巡林护河、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整个暑期约为375人次的未成年人提供服务,让儿童假期有“趣”处。
越秀区大东街:全假期不断档,普惠托管探索“双轨”路径
与很多只能开20天、30天的暑期托管相比,越秀区大东街总工会的班级一口气连开60天,全假期、不断档,成为目前跨度最长的暑期爱心托管项目之一。
“既然要帮职工带孩子,就要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大东街总工会托管负责人点明服务初衷。她表示,目前大东街已连续举办三期假期托管班,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模式: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日常照护,由大东街总工会负责特色活动设计。全程家长只需支付专业机构100元/天的费用,总工会负责的研学活动则是全免费的。“这一价格低于市场价,且包含两餐两点及符合职工上下班时间点的全天看护;在托管时间上覆盖整个假期(7月初至8月底),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天数,既保证了上班时间可托管又保证了假期亲子出游的时间不受干扰;这应该是目前能操作地一种灵活而又接地气的托管方式。”目前该模式已服务20余名孩子,年龄跨度从5岁到初一的孩子。
从“托得住”到“托得好”,大东街总工会暑托模式经过了不断的摸索:2024年暑假第一期,街道与一家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家长愿意送,但孩子有情绪。“家长挺高兴,孩子却像又上了个第三学期。”随后便尝试与辖内的大同琴行合作,把音乐、绘画、手工搬进琴行,但托管老师带娃还是差点火候。两轮试点后,今年暑假选择与“既专业又会带娃”的佳佳乐托儿所合作。
据介绍,这里不少老师有小学教师资格证,既能辅导暑假作业,又能组织活动,伙食还特别好,家长放心,孩子开心。街总工会与托儿所共同制定了托管课程,每天教室里都会播放古诗词、英文故事给孩子们磨“耳朵”以及趣味数学思维游戏如数独、扑克24点;娱乐项目是托儿所的优势,在原有的特色课程武术和篮球外还增加了传统游戏折、放纸飞机、丢沙包等孩子们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在室内托管之外总工会特别安排了从化农耕小镇研学营、北纬23度军事研学营、金融博物馆参观及广百超市现场体验钱币的使用、广州市总旧址参观、青少年瑜伽体验等,将孩子们的课堂搬到大自然、搬到生活中。
这个夏天,大东街总工会用60天的“无缝衔接”,为基层工会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爱心托管新路径。采访最后,记者问:“明年还办吗?”负责人不假思索:“会员有需求,我们工会必须办!不仅要办家长喜欢的,更要办孩子喜欢的,现在区总工会都非常支持,经费有保障,街总工会责无旁贷。”
据悉,今年暑期,越秀全区10个街道同步开设托管托育班,分类打造“工会+文化站”“工会+社工站”“工会+托儿所”“工会+第三方”等多元化办托模式,提供托位418个,形成多点开花之势。
番禺区:职工子女免费 户外劳动者家庭优先录取
“现在AI很火,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拉着我演示机器人跳舞,嘴里全是新学的编程术语。”外卖骑手李先生感慨,他和妻子工作都忙,过去最怕暑期,一边要跑单,一边担心孩子在家没人管,现在孩子参加了番禺总工会开设的暑期托管兴趣班,“工会把课程排在早晚错峰时段,这种安排真的帮到我们这些有需要的家庭。”
番禺区总工会工作人员透露,暑托项目经费全部来自工会经费,职工无需自掏腰包。“我们所有课程及研学均对职工子女免费,形成‘取之于工,用之于工’的闭环。”该工作人员表示,其合作场馆报价低于市场水平,教师也多持公益心态低价授课。
公益暑托落地离不开企业支持。区总工会负责统筹协调,企业提供场地、人力及技术支撑。该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区总工会的示范效应扩散,企业自主托管服务日益活跃。节能科技园工业园区、亚瑱珠宝等产业园区、企业利用场地优惠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全日托服务;番禺区中心医院、何贤纪念医院则依托专业资源开展医生子女托管班。“区总工会对达标企业给予事后补贴,鼓励其使用职工福利费或工会经费承担主体成本。 ”
南沙区:多元主体联动,五大特色托管点破解托管困局
“没想到报名刚启动,第二天上午就报满,后台涌进近300名家长报名。远超我们40个名额计划。”谈起南沙区今夏其中一个托管报名盛况,南沙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彭金港仍感意外。面对南沙区内不少家庭暑期“带娃难”的痛点,区青志协统筹的2025年南沙区暑期托管班2.0版已于8月4日正式启动,9个班级、205名3-10岁儿童在五个特色托管点开启为期三周的暑期生活。
镇街方面,青志协还与横沥镇团委同步开展半日制夏令营。此外,暑期托管班同样亮点纷呈,龙穴船厂“小候鸟”班、两家企业定制班全部免费(由街道和企业支持),家长“拎包”即可送孩子入托。 彭金港特别介绍,在龙穴船厂生活区,47名“小候鸟”成为最开心的群体。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来自江西、河南等地,常年在船厂工作,过去暑假只能把老人和孩子接到广州,无人看管成了最大心病。不少家长表示,“费用全免,还管午饭和午休,孩子早上七点送到,下午六点半接回,跟我们上下班时间接近,省心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外来工子女的特殊需求,南沙青志协托管项目延伸出创新帮扶链。彭金港透露,目前南沙青志协已联动番禺“伴读”机构,探索为返乡儿童提供长期课业辅导,突破暑期服务时限。此外,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也有计划对接心理咨询机构,为留守儿童增设专项辅导。
声音:社区托管要做好“资源整合者”和“服务兜底者”
广州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办公室主任向春艳近年来一直跟踪调研假期托管问题。
向春艳认为,街镇、社区一方面要盘活辖区内的文体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学校、体育馆等各种资源,让托管点 “离家近”;另一方面可以联动学校、社会组织,引入素质教育、运动、科学等课程,把托管从 “单纯看护” 升级为 “成长陪伴”。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安全底线,必须明确托管人员责任,做好场地安全排查和应急演练;二是公益属性,不能以盈利为目的,避免增加家庭负担;三是供需匹配,提前调研家长和孩子的需求,避免课程 “想当然”。
受青睐的托管,一定是 “家长放心、孩子开心” 的:对家长来说,“就近便利 + 安全规范 + 收费合理” 是核心;对孩子来说,课程要 “有趣有料”—— 比如越秀区试点中的无人机操作、生活小能手等课程,既有知识又有实践,还能交到朋友,这样的托管自然受欢迎。
目前广州的社区托管还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覆盖范围不足、场地有限、课程单一、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
向春艳表示,“多方协同” 的模式是破解托管资源不足的关键。工会聚焦职工子女,能精准解决企业职工的 “后顾之忧”;青协有志愿者资源优势,能带来新鲜的课程和活力;社区覆盖范围广,贴近普通家庭;学校则有师资和场地基础。广州应鼓励这种 “1+1>2” 的协同:工会可侧重企业集中区域,青协发挥志愿者优势补充师资,社区和学校则做好基础托管,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 的托管网络,让不同家庭都能找到适合的服务。
而从假期延伸到日常课后托管,需求是存在的。很多双职工家长不仅愁假期,更愁 “放学后到下班前” 的 “真空期”。孩子三四点放学,家长 五六点才下班,这段时间的接送看护一直是痛点。社区延伸日常课后托管,有天然优势,但具体实施起来,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人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