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姚教授,我怀上二胎了,但之前想生二胎却流产3次,过来请您解难……”来自山东的二胎妈妈阿雅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姚书忠的诊室,言语中充满信任和期待。
这份信任,源于姚书忠团队一直在用精湛医术,助一群特殊情况的女性战胜“宫颈机能不全”,圆母亲梦。怀上二胎的阿雅查出宫颈机能不全问题,她了解到广州的姚教授有“绝活”,第一时间前来求助。
在国家鼓励提高生育率的当下,有一群像阿雅一样,渴望当妈妈,但子宫却难以“兜”住胎儿的女性。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姚书忠教授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讲述他如何用钻研了30多年的腹腔镜技术,为妇科患者排忧解难的故事。
从医三十年以不断钻研为座右铭
姚书忠常对团队和医学生说:“医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要想不落后于时代的进步,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因为,在30年从医生涯中,他就是俯身学术、刻苦钻研而成长的。
腹腔镜技术被称为21世纪临床医生的一大“法宝”,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更主要的是用于疾病的治疗。早在20世纪90年代,姚书忠就是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的医生之一。他将这个技术紧密结合妇科领域,走过了该技术的成长、发展和成熟阶段。
30年来,姚书忠教授一直从事妇科内窥镜手术技术在妇科疾病诊治的临床应用研究。从早期的妇科内窥镜技术用于不孕症、妇科良性疾病诊治,到现在用于妇科恶性肿瘤及复杂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使得妇科内窥镜手术成为治疗各类妇科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解除广大女性患者疾苦的先进技术。而姚书忠教授的工作也解除了许多患者的顽疾,成就了一个个安康、幸福的家庭。
筑牢“安乐窝”护航数千名难孕妈妈“闯关”
在一个由患者自发组建、名为“姚群”的QQ群里,患友亲切地称姚书忠为“护花使者”。
群友大多数有同样的经历,她们罹患“宫颈机能不全”,每次怀孕到4-6个月就发生突发性流产。
在姚书忠的患者里有人流产两三次,甚至连续七八次。“宫颈机能不全发生率占孕晚期流产率的15%,占妊娠1%。由于患者需求大,我一直将‘宫颈环扎’结合腹腔镜技术,为患者保住小生命。救治好一个病例,这就相当于驱走一个家庭的阴霾。”
据了解,若将女性子宫比喻为“房子”,宫颈比作房子的“门”,房子和门的机能好,胎儿就能安稳住下十个月。但“门”关不牢,怀孕时胎儿就会“掉”出来,造成流产。
传统的解救办法,是为患者经阴道进行子宫颈环扎术。这虽有一定的成功率,但失败率也较高,且手术后长期卧床的煎熬也使孕妇望而却步,或经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许多人因为多次经阴道环扎失败而被医生宣布不可能有生育的机会。
10多年前,姚书忠在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期间,看到国外专家介绍“腹腔镜子宫峡部环扎术”这一新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回国后就立即部署,将新技术引进,应用于临床。没想到,疗效果真为正在治疗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带来福音,成功率更高,而且患者并无顾虑,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
来自山东的阿雅就是因“姚群”慕名找到姚书忠的患者。她生了一个孩子后,想生二胎,却反复流产了三次,求医无门,在准备去广州做孕前腹腔镜子宫峡部环扎(下称腹扎)的时候,又发现自己怀上孩子。
但是,在早孕期间做该手术,国内外都没有先例,这让阿雅几近绝望。姚书忠为她细致评估,诚恳地告诉她:“手术是可行的。”阿雅正是姚书忠完成的首例孕早期腹扎成功的患者,9个月后,她顺利圆二胎梦,而姚教授也因此被此类患者亲切地称作“姚爸”。
挑战复杂病症勇攀难度高峰
多年来,全国各地的患者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山一院接受腹腔镜环扎手术,至今姚书忠教授领导的妇科团队已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患者施行了手术,其中多个患者已顺利迎来健康的新生命诞生,使许多家庭重新过上了健康、稳定、幸福的生活。
而姚书忠探索医学的脚步,还不仅限于此。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他凭借攻克难题,造福患者的信念,向多种复杂的内异症发起进攻。
原本应长在子宫腔内的内膜组织,却出现在子宫以外的位置——姚书忠接触过的病例,有的子宫组织浸润到盆腔深部,有的累及不同的脏器,有的紧邻血管及神经,治疗难度极大;而患者也难免受到长期疼痛折磨,甚至影响婚姻、怀孕。
对此,姚书忠放眼国际,带着团队苦练能有效治疗内异症、但难度高的DIE手术,在医院外科支持、患者理解的环境下,完成了数百例肠道内位症、泌尿道内异症的手术。
姚书忠还一边练技术,一边深化对病症研究。他于2013年首次提出内异症分型(即姚氏分型)的新思路,为规范内异症诊断表述、推广标准诊断记录、分析病症临床表现和疗效结果等提供了客观参考标准。
花甲之龄仍在无影灯下播种希望
至今,年过花甲的姚书忠教授仍在不辍深耕,专注将腹腔镜手术技术优化、传授,培训更多妇科凌云的腹腔镜人才。
互联网+时代,姚书忠和团队每周都会遴选有代表性的病例,开展手术直播;与此同时,他还下沉到基层,帮其他医院开展腹腔镜技术。
医者前行有着破浪之姿,姚书忠教授向记者表示:“当下,国家鼓励提高生育率,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传授所学,让更多有志于妇科专业的杏林学子成为新一代的‘护花使者’。虽然我到了这把年纪,但只要还有能力,就想多带带大家,多为同行和患者做点实事。只有把技术普及开来,让更多医生掌握这些技术,才能够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造福一方百姓。”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通讯员章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