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盛夏时节,从X383县道驶入大崀镇,桂花飘香、紫薇吐艳、红檵木热烈,村民冯叔在树旁修剪枝丫,黄花风铃木掩映着白墙黛瓦——这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大崀镇聚力“增绿”“护绿”的生动答卷。三年来,从昔日“绿意稀疏”到如今“满盘皆绿”,8个村庄实现华丽转身,21公里道路化身“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长廊。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广泛动员全民参与,以“绿”为笔描摹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实践。
精织管护网格 青山常青筑根基
在全面落实林长制基础上,大崀镇创新构建“一长五员”(镇村林长,巡查管护员、义务管护员、党员管护员、志愿管护员、包片村管护员)管护机制。设立57名林长,30余名护林员、执法员、监管员,将全镇8个行政村划分为49个管护网格,并按照“1+2+N”模式配备网格员、固定信息员,形成覆盖8个行政村的网格管护体系,扎实推进乡土阔叶树种补植、劣质林木间伐、修枝扩穴施肥等抚育工作,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确保管护责任从镇村层面一直压实到最基层的网格和具体责任人。
2023年以来,各级林长累计巡林超3480次,三年完成10株古树复壮,新增4株古树铭牌公示,疫木除治面积从2022年的5818亩下降至2024年382亩,2024年苗木成活率达到94.95%。如今,大崀镇林地面积达11.5万亩,山林愈发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超过80%,为高质量发展筑起坚实的绿色屏障。
在推进乡村绿化的开门之年,大崀镇一鼓作气种下2.1万余株苗木,面对来年“在哪种”这一绿化难题,大崀镇积极摸排“四旁五边”,采取“村供树苗+群众自种”模式,免费为群众发放黄皮、银杏、龙眼等本土树苗,并安排种植技术员开展种植指导,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自主栽种树木,扮靓家门口“四小园”生态空间,极大激发群众参与乡村绿化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
同步开展的铁皮棚和危旧建筑整治行动也为乡村美化和后续发展“拆”出了宝贵空间。截至目前,大崀镇共拆除铁皮棚80余间、危旧建筑50余间,1300平方米土地重获新生。如今,部分拆后空地已经打造了7处主题绿化景观,桂花、香樟、铁冬青等新种苗木迎风生长,绿地与青山相映,形成“村在林中、房在绿中”的诗意景象,为群众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2024年以来,大崀镇已种植苗木超4.2万株,连年超额完成种植计划。
庭院点翠成景 巾帼巧手焕新颜
走进省级“美丽庭院”户黄佛姐家的庭院,院内整洁雅致、花红草绿,石桌凳点缀其间,院外菜园生机勃勃。“孩子很喜欢现在的庭院,亲戚朋友也喜欢来。”黄佛姐热情地说,“镇妇联带着我们到其他地方去学习庭院打造经验,还入户指导,送来花草,很支持。”
推进绿美生态建设以来,大崀镇将“美丽庭院”建设作为提升绿化品质、建设美丽乡村的细胞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妇联作用,积极调动广大妇女参与植绿添绿,鼓励她们在庭院方寸间培育“美丽庭院”和“四小园”。同时把乡村绿化工作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定期开展人居环境及绿美管护综合考评和“村庄清洁日”,引导村民落实“门前三包”,对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管护,努力绘就“户户是风景、院院成亮点”的乡村画卷,为乡村环境提质增颜。
截至目前,大崀镇已累计建设省级“美丽庭院”户3户,市级“美丽庭院”户4户,松林村入选广东省“美丽庭院”示范村。
守护源头活水 碧水长流润民生
位于大崀镇茶坑村的茶坑水库坐落于群山之中,茶坑水库作为阳山县最大的水库,是阳山县城10余万城乡居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也是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为保护好饮用水源,大崀镇严格落实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定期组织值班干部、水库管护人员对水源地周边进行巡查,严厉打击钓鱼、捕鱼、游泳等可能污染水体的行为及生产经营活动,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强化水源地生态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面对畜禽养殖污染排放的问题,大崀镇勇于亮剑,组织镇环保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行政执法、动监所等部门工作人员,对全镇各类畜禽养殖场所开展常态化巡查和整治执法工作,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养殖场所,及时下发环保执法责令整改通知书,对思想顽固、拒不整改的养殖场负责人,迅速启动环保执法程序,有效解决辖区内3家生猪养殖场和3家牛蛙养殖场带来的污染问题,确保水源保护地零排放、零污染,切实为老百姓守好一汪碧水。
因工作成效显著,松林村、茶坑村分别获评省、市环境教育基地,生态环保监督实践入选省十大典型监督案例。
绿富同频共振 青山绿水变“金钥”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破旧的老房子呢!”村民李大姐站在自家改建的民宿前,为今天的幸福生活点赞。
近年来,大崀镇以“绿美庭院+民宿经济”“林业产业+林下经济”为双引擎,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因地制宜种植茶叶、果树、油茶、枸杞等经济植物,推广林果、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种养模式,逐步实现“山上披绿、林下生金”。2024年,大崀镇引入文旅管理公司,进一步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农房,通过精心改造旧屋2栋、新建生态木屋6栋,打造形成独栋山景民宿群,配套有游客接待中心、美丽钓场、牛栏咖啡厅、松果餐厅、停车场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消费,实现“闲置资源”向“网红资产”的华丽蝶变。
松林村党总支部书记黄火炎介绍,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主体”模式,村集体有效盘活闲置土地,成功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30%,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统一。
三年深耕,“百千万工程”在大崀镇结出丰硕成果。从满目葱茏的山林,到焕然一新的村庄,再到生机勃勃的产业,大崀镇以“绿”为底,绘就了一幅“绿富同兴”的壮美画卷,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未来,大崀镇将继续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坚定前行,让生态之美持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