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2025)昨日在广州天河举行
8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2025)在广州天河举办。论坛以“改革·法治·湾区:制度型开放新探索”为主题,为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径倾注法治力量,服务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
论坛成果《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2025)天河共识》(下称《天河共识》),聚焦探索法治协同长效机制、驱动数字法治引擎、提升涉外法治服务能级、构筑全球法治人才高地四个方面,号召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法学学术团体、法学研究组织围绕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新定位,立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性,在法治领域同向前行、持续合作。
广州发布17条举措强化数据治理
近年来,广州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建设。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4400亿元,同比增速近10%,占GDP比重超1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60%。
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法治的需求也更加急迫。在论坛开幕式上,广州正式发布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产业发展法治保障若干举措。广州市委政法委、广州市法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旨在以法治护航,积极搭建制度体系,推动广州数据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举措共17条,分列5大部分,包括营造大数据时代公平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构建包容审慎协同联动的监管体系、提升数字经济法律服务业的能级水平等。其中,在提升法律服务能级方面,将部署打造数据治理规则标准高地、率先探索成立数据保护官协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行业头部律师事务所等3项重点任务。
“多年以来,广州在推动数据产业发展、优化数据治理方式方面都有扎实的积累。”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高秦伟表示,广州此次发布的举措,是对多年城市数据实践的系统化总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赵精武认为,该举措面向广州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法治保障举措,“可以成为数据治理地方立法的范本”。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院长、教授习超表示,文件提出将引入内地成熟的数据应用场景与企业进驻港澳,将有助推动形成粤港澳数据经济创新生态,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大湾区涉体育纠纷将有“广州标准”
十五运会开幕在即,论坛也发布了诸多“体育+法律”的创新成果。
昨日下午,在由广州仲裁委员会(下称“广仲”)承办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与争议解决服务发展前景展望”分论坛上,广仲正式成为广州“城市合伙人”计划支持单位。
借由全运会契机,今年3月3日,广州面向全球征集“城市合伙人”,共同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奋斗共同体”。据了解,广仲此次是以“法治护航者”“争议解决专家”身份加入其中,并将为执委会、参赛企业及合作伙伴提供全流程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同时设立“全运会商事(知识产权)仲裁庭”,24小时响应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对十五运会广州赛区的赛事纠纷服务需求,建立赛事纠纷“绿色仲裁通道”,为竞技体育仲裁提供高效化、专业化支持。
《广州仲裁委员会关于开展体育商事仲裁的十条举措》也于分论坛上同时发布。发布人、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毕亚林表示,该举措旨在以专业化仲裁队伍、国际化程序设计、一体化多元衔接,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赞助等涉体育纠纷提供“广州标准”,助力打造面向世界的体育仲裁先行地。
专家观点
广仲国际航运专委会首席专家、广东广悦律师事务所董事会荣誉主席王敬:
南沙可借助临时仲裁力量
支持大湾区打造国际争议解决新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枢纽,南沙在其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一方面,南沙有着深厚的航运基因:年吞吐量超3亿吨的广州港南沙港区,坐落着华南最大的龙穴造船基地,2024年船舶交易金额突破300亿元;另一方面,庞大航运规模也导致跨境航运纠纷高频发生,加之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法律环境,易引发复杂法律冲突。
广仲国际航运专委会首席专家、广东广悦律师事务所董事会荣誉主席王敬表示,在此背景下,仲裁凭借灵活性、契约性与国际认可度,成为该区域跨境争议解决的理想选择。
王敬介绍,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已基于实践探索、参考国际通行惯例,构建起融合粤港澳三地特色的临时仲裁服务体系,并获得了国际认可。他认为,南沙临时仲裁的创新实践,可以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争议解决新高地。
“南沙在临时仲裁领域的创新价值显著。”王敬说,“一方面解决了国内现有机制与国际规则衔接不足的痛点,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与国际仲裁机构合作、吸引更多境外当事人选择南沙进一步拓展航运、金融、跨境投资等领域的专业化仲裁服务。”
记者手记
三届论坛的背后 我感受到三股力量在涌动
活力,动力,耐力,这是我在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所感受到的三股力量。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改革·法治·湾区:制度型开放新探索”。这一主题设定,既紧扣 “制度型开放”这一国家开放战略升级的核心方向,又聚焦“大湾区”这一区域协同发展的标杆,将“改革”与“法治”紧密结合,既明确了法治建设需服务于改革创新的导向,又强调了改革探索需在法治框架内有序推进。
在我看来,这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主题定位,让论坛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研讨,而成为汇聚智慧、破解难题的“思想实验室”,为大湾区法治建设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活力。
动力,来自出席活动的嘉宾们。
不管是主论坛的精彩发言,还是分论坛的紧凑安排,发言的嘉宾都有着“我要带干货来”的务实担当。我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一位位法律工作者要立足本职、服务大局的使命自觉。这种责任与担当,也让法治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能为大湾区法治建设凝聚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强大动能。
耐力,来自论坛的持续性。
法治建设绝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粤港澳三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的独特背景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服务协同都需要长期探索、反复磨合。
从2023年举办第一届至今,论坛走过三年,不仅引发思考,更结下累累硕果。从《南沙共识》到《白云共识》,再到本次发布的《天河共识》,论坛不仅为三地法务界搭建了常态化的交流平台,也在坦诚与开放的业务氛围里画出了一个个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同心圆”。这种“功在不舍”的耐力,为大湾区法治建设筑牢了“久久为功”的根基。
活力、动力和耐力,三股力量的最终指向,是“坚持法治思维、推进法治建设”的核心共识,更是应对大湾区“融合越深、开放越广,法治需求越迫切”的现实回应。
以法治为引领,让活力更持久、让动力更强劲、让耐力更坚实,大湾区高水平开放发展将会筑起坚不可摧的法治屏障,大湾区的法治建设也将在新时代开放浪潮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琼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