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市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会长,同时也是深圳长盛泰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范炎聪多年来深耕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与创新实践。在深圳全力推进 “换电之城” 建设的进程中,他既是政策落地的推动者,也是行业创新的实践者。近日,范炎聪接受新快报专访,分享了深圳在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换电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以及他和团队的实践与思考。
技术赋能安全,为出行装上 “智慧大脑”
“充电安全是市民绿色出行和安全出行的头等大事,尤其在深圳这样电动自行车密度极高的城市,技术创新是破题的关键。” 范炎聪开门见山。
他介绍,深圳不仅率先提出建设全国首个 “换电之城” 的目标,更围绕这一目标推出了一系列扎实举措:发布全国首个电动自行车换电车辆及换电电池的团体标准、在福田区建成全国首个电动自行车智慧换电公园、在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方案中明确发展换电模式、引入人工智能视觉分析管理平台为治理装上 AI “眼睛”,这些都为 “换电之城” 战略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技术落地层面,范炎聪提到,协会积极联动行业头部企业,推动前沿技术在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应用。“我们正推进将先进的操作系统及新型芯片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及智能电池上,助力构建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体系。” 他透露,今年 6 月,协会专门组织相关企业召开技术座谈会,重点推进新型芯片的落地应用,“其实这类技术在 2024 年就已率先在部分品牌电动车上实现车载应用。”
此外,在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指导下,协会正联合相关企业探讨通过车路协同系统打造电动自行车智慧交通新模型的应用。“这套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希望通过联合相关企业的技术探讨开发后,能实现三大核心功能:一是智能导航引导,在红绿灯处通过车载系统实时规划‘先右转再直行’等安全路径;二是危险主动预警,检测到货车、公交车靠近时,同步触发红色视觉提示点与‘嘀嘀’声报警;三是构建人 - 车 - 路协同的智慧交通闭环,全面提升非机动车道通行效率与安全性。” 范炎聪强调,“目前这套车路协同解决方案是深圳首创,国内尚未见同类应用落地,未来潜力很大。”
从安全痛点出发,协会牵头搭起 “防护网”
笔者了解到,截至今年4月份,深圳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 650 万辆,密度全国领先,管理难度不小,但范炎聪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他看来,充电安全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协会工作的出发点。
谈及行业现状,范炎聪坦言,目前仍有两个突出问题需要攻克:“一是公共空间停放无序,二是商用骑行违规,特别是商用车辆骑手的闯红灯、逆行等行为,既影响交通秩序,也存在安全风险。”
为此,协会正联合人大代表推动两项治理方案:“一方面,我们建议将商用电动自行车纳入更规范的管理范畴,比如要求骑手考取驾驶证并建立扣分制度;另一方面,计划搭建全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超速等行为。” 他补充道,“我们也呼吁平台企业多体谅骑手,适当减少订单抽成,提高骑手客单价收入,让大家能在安心骑行中保障收入。”
在他看来,管理的核心是 “防患于未然”。深圳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管理的标杆,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等违规行为发生率保持全国最低,关键在于 “从根上想办法”。“我们推动深圳成为全国首个系统性禁止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的城市,从空间上切断室内隐患;同时通过‘政策支持 + 政府补贴 + 企业参与’的模式,让智能化换电电池慢慢普及,这些电池能提前一两个月预警起火隐患,大大降低了风险。” 范炎聪强调,“只要运营平台把预警电池及时召回维修,就能切实守住安全底线。”
在公益服务上,协会也没停下脚步。2023 年,在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队(现已变更为深圳市消防救援局)指导下,协会组织团队联合行业伙伴走进社区,开展安全宣传和车辆免费检测,“通过用户自检及社区线下安检,累计给 200 多万辆次电动自行车做了安检,特别是提示中高风险车辆的电池、轮胎、刹车这些关键部件都严格检查,就是想让大家骑得放心。”
从校园场景切入,“青春号” 探索全周期管理
除了协会的工作,范炎聪创办的深圳长盛泰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也在行业创新中不断发力。2019 年,依托高校 “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 的政策东风,公司推出 “青春号” 品牌,与雅迪合作推出联名款电动自行车,专注于高校电动自行车充换电场景。
“高校是个特殊场景,师生对安全、便捷的需求很高,而且车辆品牌多、管理难度大。” 范炎聪说,“‘青春号’不想只做硬件供应商,更想成为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整合者。”
目前,“青春号” 已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广东高校达成合作,构建起电动自行车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生态。“我们联合高校、整车企业开展课题研究,从车辆生产销售、充换电管理,到骑行安全、旧车回收,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闭环。” 他举例,“比如我们整合了京东等电商平台和多家整车厂资源,解决了多品牌车辆在高校的适配难题,师生用起来更方便。”
看向未来,以协同与担当推动行业走远
谈及协会未来的规划,范炎聪条理清晰:“我们有三个重点方向。”“第一是建强政企协同监管机制。” 他解释,“要组织会员单位和市场监管、消防、公安交警等部门常态化联动,在行业自律上拒绝非法改装这类乱象,协会就是要当好桥梁,让各方劲往一处使。”
“第二是带着企业‘走出去’。” 依托深圳的进出口产业优势,协会正联合深圳市应急安全产业协会筹备“智慧湾区,骑迹未来”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论坛,通过深圳国际应急展览会平台,“目前已有 20 多个国家确认观展,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深圳的电动自行车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向国际。”
“第三是筹备行业公益基金。” 他创新提出 “每车一提” 的筹措方案,“从每台电动车销售额中提取一点,用来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行业发展能反哺社会,走得更稳、更远。”
对于 2025 年深圳 “换电之城” 的建设,范炎聪充满期待。“今年要新增 2 万个充换电口,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也在推进,还有新的团体标准落地…… 这些都需要行业上下一起努力。” 他说,“深圳的探索,不仅是为了破解本地的难题,更希望能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我们会继续带着责任往前闯,让电动自行车真正成为绿色、安全的出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