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清远这一段新铺的路面好走了很多,噪音也小了不少……” 9月19日,经常往返省交通集团所属广清高速的货车司机李师傅下高速时感慨地说。
党建引领,以精细组织筑牢工程“红色根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联通粤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广清高速日均车流量达25万余车次。2024年起,为全面提升路容路貌与安全防护能力,广清高速以打造道路养护“示范工程”为目标,启动清远西至古钱岭路段综合养护项目,对约25公里路段的路面、路基及交安设施进行系统性深度治理。
面对超大流量与全断面施工的双重压力,广清高速将党建全面融入施工进程,充分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两个作用”。项目迅速成立党员突击队,业务骨干带头坚守一线,累计投入600余名作业人员、50余台专业机械设备,让党旗飘扬在养护现场,成为驱动项目高效推进的“红色引擎”。
施工组织与安全保障中,党组织牵头整合资源,构建 “党建+安全+交通”协同机制。融合交通监测、收费数据等大数据,结合路网承载能力,借AI分析实现交通组织方案科学研判与分段决策,灵活采用“保四车道通行”“集中养护”模式,既确保施工进度,又保障行车安全。同时,联合路政、高速交警、施工单位落实施工审批、安全监管、安全教育全流程管理,按高速公路异常停车安全防范“五快”工作机制处置施工路段异常,最终实现施工期间道路交通安全“零责任事故”,为司乘营造安全通行环境。
为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对通行的影响,党员技术团队牵头创新施工模式。实施分阶段分时作业,推动交通组织、铣刨、护栏改造等关键工序无缝衔接;研究多工种协同方案,探索大交通流、宽幅路面养护“短工期、多工艺”作业体系;引入无人机空中测绘与波混连免翼墙过渡技术,释放50%施工占地。通过周密统筹,平衡安全、质量与效率,让司乘在工程推进中仍享顺畅出行体验。
技术领先,新材料新工艺打造示范标杆
党建引领为工程提供了组织保障,而技术创新则为工程品质注入“硬核动能”。工程选用完全间断型级配的改进型SMA-13高性能沥青材料,不仅大幅强化了雨季宽幅路面的抗滑安全性能,更使路面结构均匀性提升近20%,同时显著增强了路面整体耐久性。新引进的直板摊铺机像熨烫机一样把沥青混合料推得平平整整、均均匀匀,紧跟着的压路机“趁热打铁”,“紧跟快压”的功夫提升了路面压实度。宽幅度非伸缩式摊铺机及其施工工艺,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护项目中路面纵向施工冷缝区域密实度不足、耐久性欠佳的痛点,显著提升了该关键区域的结构性能。
除了新材料与新机械的协同发力,本次工程更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施工全过程智能化管控。无人机每天盘旋勘察,把路面病害拍成高清图供专家会诊,显著提高了病害处置质量;玛连尼 MAT440拌合系统90天熬出7万吨“沥青大餐”,8间试验室里的80多台检测设备像“体检仪器”,从混合料到成品全程“盯梢”,不仅大大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质量稳定性,还让废品率降低了90%。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手机可视化管理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各个路段的摊铺温度、压实度,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动态监控与精准把控,实现路面质量验收指标的优良率提升了50%。
此外,项目积极践行绿色施工理念,引进粉煤制气加热系统,较传统方式节能20%、废气排放减少 90%,大幅降低环境负荷,体现了工程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效能凸显,道路品质与出行体验双提升
近日,广清高速清远至古钱岭段综合养护工程已顺利完工。“路面更好走、噪音明显减小”,是过往司机最直观的感受。笔直平整的沥青路面、清晰醒目的标线、焕然一新的波形护栏,不仅大幅提升了道路结构的均匀性、抗滑性和耐久性,也显著增强了交通安全防护能力,更为高速公路综合养护工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清经验”。
“此次养护工程不仅是道路硬件设施的提质升级,更是服务地方发展的民生举措。”广清高速负责人介绍,项目立项之初便确立“高质量养护”方向,结合双向8车道及隧道四洞分流交通特点,以“高性能材料、高质量施工、高性能路面”为核心,全力营造“安、畅、舒、美”的出行环境,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美好出行需求提供支撑。道路防护能力和路域环境的持续改善,将为清远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未来,广清高速将持续以道路养护“示范工程”为目标,持续提升道路管理水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路网建设,为全省“百千万工程”贡献交通力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通讯员 黄海敏 陈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