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17日下午,一场聚焦“甲状腺健康与体重管理”的“科普进校园”直播活动在广州市海珠区外国语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举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广医一院)甲状腺外科吴军副主任医师与内分泌科主任陈小燕教授联袂开讲,通过百度、微博及南山直播间同步向公众传递甲状腺结节、减重等健康知识。
甲状腺结节,女性高发需警惕
甲状腺位于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上极平甲状软骨中点,下极平第六气管软骨。其起合成、贮存、分泌甲状腺素作用。甲状腺素的作用,一是增加全身组织细胞的氧消耗及热量产生;二是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三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组织分化。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即甲亢,人会有心悸、手抖、凸眼、食欲增加、体重减轻、失眠等表现;但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即甲减,人会表现为体重增加、黏液水肿、畏寒、注意力不集中等。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显著上升,女性群体中,甲状腺癌已跻身肿瘤发病率的第四位。”吴军在直播中指出。他解释,女性高发甲状腺结节并非偶然。“长期焦虑、压抑的情绪会降低免疫力,促进结节形成;女性雌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加速结节发展。”此外,厨房油烟、含重金属的美容美发产品、化妆品、保健品,以及各种奶茶及网红零食和“三手烟”等环境因素,都是重要诱因。而B超诊断技术的提高,门诊做B超就可以检出微小的甲状腺结节,让甲状腺结节的发现率进一步升高。
“临床中我们还发现,甲状腺癌存在明显遗传倾向。”吴军举例,曾有患者父母与子女的甲状腺结节不仅位置相同,且病理类型一致。他强调,一级亲属有甲状腺疾病史者,建议每年做甲状腺B超筛查。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与甲状腺结节也密切相关。“过度肥胖会导致内分泌失调,是结节形成的重要推手。”这也正是本次直播将甲状腺与体重管理两大主题结合的原因。科学筛查是关键,B超报告要重视“结节分级”
吴军表示,建议每年筛查甲状腺B超,在此基础上复查甲功。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不必恐慌,但需科学解读报告。”吴军详细解析了B超报告中的“TI-RADS分级”:3类结节多为良性,若大小稳定,每3-6个月复查即可,若其压迫症状影响了呼吸、吞咽,导致声音嘶哑,可以考虑做手术;如是4a类结节,恶性率约5%,需到甲状腺专科评估是定期随访,还是需要穿刺;4b类恶性率升至50%-60%,需要做穿刺进一步定性;4c类的恶性率达70%-80%,要到专科进一步做穿刺活检;5类的恶性率则超过90%,应马上干预。他特别提醒,即使穿刺未发现恶性细胞,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需结合临床判断。
“当甲状腺体积超过了正常的一倍,就是甲状腺肿,应到专科就诊。”吴军介绍,正常的甲状腺质地非常光滑,当甲状腺肿大或存在结节时,吞咽时可见明显凸起或滑动,此时需就医排查疾病。
甲状腺手术从“开放”到“微创”,兼顾疗效与美观
通常来说,甲状腺结节出现以下六种情况的其一,就应做手术。一是出现了压迫症状;二是胸骨后甲状腺肿;三是巨大甲状腺肿;四是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亢进;五是结节性甲状腺肿疑有恶变者;六是可疑甲状腺癌。他指出,甲状腺癌有四类,其中乳头状腺癌占大多数,多见年轻女性,低度恶性,其次是滤泡癌和髓样癌,预后最差的是未分化性癌,多见老年人,高度恶性。
针对手术治疗,吴军介绍,传统开放手术会在颈部留下切口,而腔镜手术(经乳晕或腋下入路)可实现“无痕”效果。“我们使用神经监测和纳米碳示踪技术,将喉返神经损伤率控制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甲状旁腺保护率也大幅提升,术后手足抽搐等并发症极少发生。”他强调,良性结节若无压迫症状(如呼吸、吞咽困难)或外观影响,可定期随访;恶性肿瘤则需尽早手术,术后需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一方面是补充甲状腺素,另一方面是抑制肿瘤的复发。
肥胖有损体形、健康,中心性肥胖危害更大
肥胖不仅与甲状腺结节密切相关,也影响全身健康。“中国约有5亿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其中中心性肥胖(指脂肪组织在内脏及其周围过度堆积造成的肥胖,俗称‘苹果形身材’)危害最大。”广医一院内分泌科陈小燕教授指出。她解释,亚洲人肥胖常表现为“内敛型”——BMI可能仅轻度超标,但腰围已达危险值(男性>85cm,女性>80cm)。“内脏脂肪堆积会引发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等一系列代谢问题,甚至增加癌症风险,可谓‘一胖生百病’。”她表示,腹腔内脂肪面积≥80cm2即可判定为内脏型肥胖,而腰围及体脂分析是评估内脏脂肪分布的简单方法。
如何科学判断是否肥胖?有体重指数(BMI)与腰围双标准。“判断是否肥胖,不能只看体重秤数字。”陈小燕称,BMI=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更重要的是腰围测量——在第十二肋下缘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呼气末水平测量,男性>85cm、女性>80cm就需警惕。她提醒,很多人进入35岁后“中年发福”,是因为人体基础代谢率下降,同时应酬增多、缺乏运动,应尽早干预。
管住嘴、迈开腿、巧用药、善求医
陈小燕指出,肥胖的本质是能量过剩,治疗原则一是如果是继发性肥胖,应首先消除引起肥胖的病因;二是患者应终身接受体重管理教育。
减重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减重的路径,首选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即管住嘴迈开腿,包括饮食干预、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行为治疗等,并长期坚持,再一步步地根据个人特点来制定精准化的减重措施。饮食上应注重营养密度,减少高糖、高脂食物;运动以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减重一定要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定下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的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再按目标一步步地去做,成功率会比较高。”陈小燕称,一般肥胖患者初始体重控制目标,是在起始的6月内减重5%~15%,以达到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明确改善。还要终身接受体重管理教育,不是减重成功就停止了,因为反弹的速度远比减重的速度快。
除了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是生活方式干预失败时的另外一种治疗。而对于重度肥胖患者(BMI≥32.5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手术治疗是唯一能实现短期和长期持续减重、改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
“强调行为、饮食、运动为主,药物或手术治疗为辅。”陈小燕强调,减重不是说走就走的旅程,应做好规划,与专科医生做充分沟通,从日常细节做起,“管住嘴,迈开腿,巧用药,善求医”,做好终身防止体重反弹的准备。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