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5年9月20日,2025生命科学大会暨广东省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器官移植学学术会议成功举行。大会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为主题,集中展示了2024-2025年度器官医学十大进展,体现了我国在器官医学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更标志着中国器官医学新生态的加速构建。其中,器官移植领域的不断发展,正开辟一条崭新的高速通道,为更多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与光明的未来。
中国器官移植整体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开幕式致辞中,担任大会主席的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何晓顺教授指出,中国器官移植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一系列创新技术不断涌现——从异种移植的突破性进展,到体外肝手术、儿童肝移植全球领先,从基础研究的突破到临床疗效的提升,推动了中国器官移植整体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广东省医学会钟荧副秘书长回顾了器官移植学分会成立以来的成就,包括技术创新、学术推广及规范化建设,展望未来器官移植领域的机遇与挑战,致力于推动器官移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患者健康贡献力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医疗监督和行风管理处杜冰处长介绍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成效以及我国在建设人类器官移植体系的坚定决心,呼吁各位专家积极参与国际器官移植的治理,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王立基会长介绍了海峡两岸器官移植领域的合作历程、成就、现状及未来展望,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及两岸医学界共同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愿景。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通过视频致辞时表示,器官移植承载无数患者生命希望,呼吁医者坚守初心、敬畏生命,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
院士领衔 学术演讲聚焦前沿研究
器官医学被誉为“外科皇冠上的珍珠”,近年来,医学界在该学科上取得不少突破。大会上,多位专家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关键技术进展。
本次大会设立了主会场和11个学术专场,安排70余场专题学术讲座,紧紧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这一主题,共同探讨肝肾移植、心肺移植、器官捐献、肿瘤治疗等热点话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窦科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超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教授、香港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外科学系万钧教授及国家人体器官分配质控中心秘书史赢等专家作主旨报告。
业界专家的精彩演讲,全面展示医学前沿的最新研究,以促进产学研融合为抓手,锚定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未来新方向。
发布器官医学年度十大进展
自2024年5月1日《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正式施行以来,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我国器官医学领域持续突破创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器官医学领域各项发展注入新动能。会上发布了2024-2025年器官医学十大进展。
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团队“成功恢复心脏停跳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功能,提出心-肺-肝脑复苏新策略”这一突破引起关注。
据介绍,这一技术基于“无缺血器官维护系统”,由何晓顺率队于2017年全球首次成功研发,实现了器官移植从“冷移植”到“热移植”的技术迭代。何晓顺表示,如果说“无缺血器官维护平台”开启了器官移植的“2.0时代”,那么此次研究的成功为未来心脏骤停的急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甚至可以应用到临床医生外科技能培训、疾病机制研究和器官药筛等多个领域,进一步预示未来医学的无限可能。
十大进展包括:
1.(中国)基因编辑猪肝-人异种移植实现重大突破,为解决器官短缺难题带来新希望
2.(美国)AAV载体联合机械灌注技术,为器官水平基因治疗提供技术支撑
3.(意大利)NMP联合CRRT体外养护人类病肝达17天,为离体供肝修复提供新平台
4.(中国)成功恢复心脏停跳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功能,提出心-肺-肝脑复苏新策略
5.(瑞典)线粒体移植缓解猪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供肺离体修复提供新策略
6.(荷兰)亚常温灌注液中添加TCA循环中间产物,可维持废弃肾脏离体养护4天,为供肾离体修复提供新策略
7.(瑞士)在肝脏体外灌注时添加UCB9608实现有效降脂,为修复脂肪供肝提供新方法
8.(中国)建立人疾病器官模型,为疾病机制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新平台
9.(瑞士)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HOPE灌注液(FMN)水平可评估供肝质量
10.(中国)建立肝、肾等疾病器官隔离治疗技术,实现物理学上精准治疗与保护
采写:新快报记者潘芝珍 通讯员张梓潼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