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63岁的张阿姨患冠心病多年,病情一直稳定,却突然因胸痛昏厥,经抢救才脱离危险。2025年9月2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场“心血谜案”探案式科普活动上,心内科、皮肤科等专家化身“医线探员”,揭示了潜伏在心血管患者身边的健康隐患——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的共病风险。这场由上海市卫健委指导、央视网发起的“带疱伤心,主动联防”公益科普,聚焦两类疾病的叠加危害与防控策略。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45亿,冠心病、卒中患者均超千万,其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近50%,是威胁健康的“头号杀手”。尽管“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进成效显著,但老龄化加剧让防控形势更严峻:中老年患者常“多病共存”,形成“1+1>2”的叠加危害。“老年心血管患者合并症多、用药复杂,管理不当易导致病情反复,加重医疗负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教授指出,加强“多病共管共防”已成当务之急。这与今年世界心脏日主题“Don't Miss a Beat(律动不息)”呼应——关注心脏健康的每一个影响面。
在众多共病中,带状疱疹的威胁常被低估。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超90%成人体内潜伏该病毒,约1/3的人一生中会发病,我国年病例超600万。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郑拥军教授强调:“50岁以上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是高风险人群。”
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是“灼烧、电击般疼痛,甚至甚于分娩阵痛”,若发展为神经痛,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更危险的是“双向伤害”。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梁春教授指出,心血管患者患带状疱疹后疼痛更强、持续更久;反过来,带状疱疹发作后,患者短期内心梗风险升68%,中风风险升78%,形成“心痛”与“痛上加痛”的恶性循环。
“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上海市疾控中心所长黄卓英指出,50岁以上人群、心血管患者等高危者应主动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疾病稳定期即可接种,接种前可咨询社区医生。”
社区是防控“第一阵地”。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花迎雪表示:“慢性病人群不是疫苗禁忌,反而更需科学防护。我们通过健康教育、便捷接种服务,推进医防融合。”
黄卓英呼吁:“主动联防需个体提升认知、主动预防,更需临床、疾控、社区协同发力,构建‘认知-行动-体系’防护网。”这不仅能防范“带疱伤心”,更能为全民健康筑牢根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