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25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官网挂出了关于公开征求《关于推进好房子建设的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意见的公告。为提升广州市商品住宅品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指引提出了20条具体措施:鼓励设置阳台高楼逃生缓降器、无人机、服务机器人,套内减少相邻房间之间的承重墙……这些措施或贴近现实生活,或顾及未来科技场景。
关键词:安全
鼓励在阳台设置高楼逃生缓降器
安全方面,指引提出,打造全域风险防控体系。其中,住宅套内应配备烟感报警器,且宜与社区应急单元联通;厨房应设置燃气漏气报警设施和联动的紧急切断阀、自闭阀,交付的燃气灶应具有熄火保护自动关闭阀门的功能。鼓励在阳台等位置设置垂直逃生通道或高楼逃生缓降器等应急逃生设施。鼓励住区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紧急救援设施,并接入AED网络,构建住区应急圈。
此外,实现住区人车动线分离。住区内应实现人、车分流,合理设置快递、垃圾收集及其他货物运输流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路不得穿越室外活动场地,老年人、儿童活动场所不应紧邻机动车道设置。
完善居住防涝防浸措施。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卫生间、厨房、外墙、屋面等有防水要求的部位,保修期宜延长至10年;采用装配式整体卫生间的,其防水保修期应不低于10年。应购买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作为质量风险保障。
规范电动自行车使用安全设施。应设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和充电场地,宜设置防晒、防雨顶棚,与建筑的距离不应小于6m;停车区域应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并按中危险等级配置灭火器。住宅电梯应配置电动自行车监控报警装置,并与电梯运行联动,避免电动自行车进入住宅楼层。
保障高空安装维修安全。分体空调室外机位宜与外窗平行布置且距离可开启窗洞口不大于400mm,宜在室外机长边设置深度不小于200mm的安装踩踏位置;应设置安全绳固定件等安装人员安全保护措施;中央空调室外机设备平台宜与阳台一体化设置,避免高空作业。
关键词:舒适
套内减少相邻房间之间的承重墙
营造宜人舒适空间。住宅首层入户大堂及作为居民公共活动空间的架空层,净高不低于3.5米;住宅层高不低于3.0米;设有中央空调、集中新风系统的住宅层高不宜低于3.1米。住宅的起居室(厅)开间净宽不宜小于3.1米,主卧开间净宽不宜小于2.8 米,次卧开间净宽不宜小于 2.5 米。
打造全龄友好适变空间。鼓励套内减少相邻房间之间的承重墙,满足家庭对空间灵活可变的需求,后续改造不得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宜采用装配式装修,管线分离、便于维修。入户门外两侧墙垛宽度不宜小于200mm,玄关处宜预留收纳空间,鼓励设置储藏间。鼓励在户内玄关、卫生间、老人卧室、走道等空间预留适老化改造条件。
提升室内采光通风环境。户内宜实现自然对流通风。应全屋交付空调,且应预留新风系统安装条件,鼓励交付中央空调、新风系统。
提高居住声环境品质。分户楼板应采用减振垫、隔声涂料等隔声措施,减少撞击噪音;与住宅相邻的振动设备机房应采用浮筑楼板等隔音措施。分户墙厚度应不小于200mm,贴邻电梯的起居室隔墙应设置双墙。卧室、起居室应采用隔声节能效果不低于6+12a+6规格的充氩气中空Low-E玻璃外窗或断桥铝合金中空Low-E玻璃外窗,临近噪声源区域应进一步提高外窗隔音性能。
加强室内卫生防护措施。排水器具和地漏均应设有存水弯,且水封深度应不小于50mm,防止返臭返溢。厨房排烟井应设置防回流阀,出屋面烟道应设置负压风帽,防止串味。外窗及阳台门宜设置一体化金属防护纱网。鼓励卫生间采用淋浴区、盥洗区、厕位区三分离的独立空间设计,厕位区独立排风避免异味扩散实现干湿分离,适应多代同堂家庭的错峰使用需求。
关键词:绿色
交付的家电能效等级不低于2级
推广绿色建造与节能家电。应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等工业化建造方式,提升房屋建造质量。绿色建材使用比例应不小于20%。厨房、卫生间应集成配置柜体和厨卫设施,预留洗碗机、净水器、热水器等设备设施的安装条件。交付的家电设备、照明灯具,能效等级标准应不低于2级,宜优先采用1级能效产品。宜配置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制备生活热水,鼓励全屋电气化。宜设置可调遮阳装置,降低制冷能耗。
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鼓励在建筑屋顶、停车棚等部位设置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作为住区的可再生能源。住区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服务半径不应大于50米。
营造适地性建筑景观特色。园林绿化植物的选用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适应广州气候的乡土树种。近建筑物区域应选择小乔木或灌木,居民活动区域应选择冠大树种,景观水体及岸边应选择耐水耐湿树种,向阳的景观区域可增添观花、观果树种,科学配置乔木、灌木、地被及藤本植物;宜结合建筑屋顶等第五立面空间,构建立体多层级绿地系统。应充分遵循岭南地域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系统性将节能技术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塑造兼具生态适应性与文化辨识度的岭南建筑与景观特色风貌。
关键词:智慧
鼓励设置无人机、服务机器人
建设数字家庭和物联系统。应配备智能家庭信息箱、入户智能门锁、楼宇对讲装置、紧急求助按钮、智能气表水表电表、水浸传感器、烟雾探测器及燃气报警器等智能设备。鼓励设置红外监控或毫米波雷达监测装置,实时感知人员异常行为,支持将报警信息上传物业管理系统及推送至住户手机。
鼓励设置生活用水水质、空气质量等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室内水质、气温湿度、PM2.5、二氧化碳浓度等主要指标和数据,并与智能门窗、新风系统及空调等家电设备实现联动调控。
提倡智能家居与装修一体化。建设住区多维安防系统。住区应配置智慧住区系统及非接触式智能门禁系统,严控人员出入;应全域部署视频监控,数据存储时间不少于30 天,实时监测异常开启与入侵行为,宜联动社区安防报警平台;应安装高空抛物监测系统,且应全覆盖含建筑出入口、人行通道及活动场地上方的立面开口,实现轨迹捕捉与溯源定位功能。
探索未来智慧人居。鼓励设置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融入新兴人工智能的新兴服务设备。宜在住区室外空间预留无人机及无人飞行器停机坪和升降空间条件,宜设置智能快递柜、无障碍配送通道、服务机器人停放和充电区域等基础设施,鼓励提供无人机物流服务、机器人配送服务、机器人巡更等智能化服务。
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的时间:
9月25日10月26日
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途径:
(一)登录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站(http://zfcj.gz.gov.cn/)首页上的“互动交流”-“调查征集”栏目,进入本公告并在文末“意见征集”栏提交意见建议。
(二)邮寄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府前路1号市政府大院3号楼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技设计处(邮政编码:510030)。
(三)电子邮箱:liwenxin@gz.gov.cn。
提交意见时请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必要时进一步联系。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