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戴了几十年口罩,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摘下来,堂堂正正去开一次家长会。”47岁的鲜红斑痣患者王艺(化名)的一句话,道尽了无数被胎记困扰者的心酸。近日,广州健肤胎记主动发起“拯救口罩妈妈”专项公益行动,为被鲜红斑痣折磨40余年的王艺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用实际行动传递医者温度,更以行业担当呼吁社会关注胎记群体。
时间回溯到王艺的童年,彼时她眉眼清秀,却因出生时便存在的鲜红斑痣,成了旁人眼中“不一样”的孩子。父母曾带着她辗转多地求医,可受限于当年的医疗水平,治疗效果微乎其微,再加上家庭经济压力,治疗之路被迫中断。
随着年龄增长,这块“胎记”并未如她期待的那样“长大就会消失”,反而像一颗失控的种子疯狂蔓延:下嘴唇逐渐肿胀变形,红色斑块爬满整个下巴,甚至开始挤压口腔空间,不仅严重影响容貌,更埋下健康隐患。“医生说这不是普通胎记,是血管型病变,长期不治疗可能引发溃疡、出血,甚至影响吞咽功能。”王艺的声音带着哽咽,“可打工攒下的钱仅能过普通的日子,哪敢想治疗费?”从此,口罩成了她的“第二层皮肤”——疫情期间人人戴口罩的日子,竟成了她人生中最“自在”的时光。这份藏在口罩下的卑微,一藏就是数十年。
就在王艺以为人生将永远笼罩在口罩阴影下时,广州健肤胎记得知了她的困境。机构第一时间组建专项救治团队,院长邢中坚亲自牵头,联合主诊医师杨明勇等专家开展多轮会诊。“王艺的经历不是个例,是无数延误治疗胎记患者的缩影。”邢中坚表示,“太多人以为‘胎记不疼不痒就没事’,却不知道它可能是埋在皮肤下的‘定时炸弹’。”邢中坚表示,机构必须伸出援手,不仅要帮王艺摆脱病痛,更要通过这个案例,让更多人重视胎记背后的健康风险。
“鲜红斑痣不是普通胎记,它本质是血管型病变,若错过最佳治疗期,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影响周围器官功能。”杨明勇主任在会诊时强调,王艺的情况已发展为“鲜红斑痣伴增生性血管瘤”,因延误治疗数十年,局部皮肤已出现明显增生、肿胀,局部皮肤增生、肿胀严重,说话时下巴牵扯疼痛,吃饭时食物常从歪斜的嘴角漏出,治疗难度远超普通患者。
面对复杂病情,专家团队摒弃“一刀切”的治疗思路,结合王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为其量身定制了“三步走”个性化方案:第一步,通过新一代脉冲染料激光,精准破坏异常血管,缓解当前健康隐患;第二步根据皮肤恢复情况,调整治疗参数,逐步改善外观;第三步全程关注心理状态,缓解治疗期间的焦虑情绪。
“早年激光设备像‘盲人摸象’,能量控制不精准,要么打不深、要么伤正常皮肤,很多患者越治越失望。”杨明勇解释道,如今机构采用的新一代技术,能像“血管导航仪”般根据病变血管直径灵活调节参数——细如发丝的异常血管能被精准锁定,不损伤周围正常皮肤。这也是团队敢对王艺承诺“有希望摘口罩”的底气。
为帮助更多胎记患者,“拯救口罩妈妈”行动启动当天,广州健肤胎记同步宣布开启“广州胎记公益援助计划”,将公益力量从个体救治延伸到群体帮扶。邢中坚介绍,该计划包含三大核心内容:持续投入胎记防治科研,推动先进技术普惠化;搭建公益救助平台,为贫困胎记患者提供治疗补贴;开展全国性科普教育,走进社区、学校普及“早发现、早治疗”的胎记防治理念。“临床中太多家长因‘胎记不疼不痒’的误解,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期;也有不少患者像王艺一样,因早年治疗无果就放弃,这些遗憾本可以通过及时干预避免。”目前,王艺已顺利完成首次治疗,皮肤肿胀情况明显缓解。而广州健肤胎记表示,会定期公开她的治疗进展,让更多人见证“口罩妈妈”摘罩微笑的过程。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晨曦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