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广州石门堂山隧道内发生追尾事故,叶女士被撞晕,后排坐的是她的一儿两女。情急之下,10岁儿子跪地作揖求助,哭着说:“救救我妈妈!”路过车主纷纷上前查看情况,伸出援手。这一过程被发到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称“看得鼻子很酸”“很有担当的男孩”。
10岁男孩让众人感动,这一感动应该没有什么异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二郎神劈山救母的传说因其对孝道文化的彰显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男孩跪地救母,虽然没有神力的伟岸,却有着同样的对母亲挚爱的心。
感动之余,似乎还想说点什么。男孩跪地作揖求救以及路人踊跃襄助的场景还是和其他救助义举有那么一点不同,这种不同即便不是表现在行动上,至少是在心理上。
孟子讲过一个关于小孩的例子。他说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每个人都会感到怵惕恻隐。这个时候人们大概不会去管这个小孩是谁,我认不认识,他的父母和我有没有交情,我们的反应就是不忍、紧张,可能的情况下一定是冲上前去抓住他使其不落井。在这里,将入于井者是成人还是小孩,给人的紧张感有着事实上的差异。小孩给人的感觉就是天真的、纯洁的、无辜的,守护天真和纯洁,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激情。
救助一个遭遇车祸的路人,这是一种道德,是道德里的高级形式,称得上美德。我们并不是说事故中如果没有这个小孩的存在,路人就会袖手旁观。但是,应该承认,看到一个小孩跪在路边哭求,人们的恻隐之心会放大,道德的力量会进一步被激发,救助会更及时、更踊跃。
还记得2015年,一名叙利亚男童在土耳其海滩遇难的照片,成为当年难民危机爆发以来“最揪心的画面”。事件促使欧盟扩大难民安置规模。所以,一个凄惶无助的小孩,会激发更多的同情或者义愤。
第二天,男孩母亲叶女士哭着看了事故视频,她感动至极,说“没有想到孩子会爱我爱到这个程度”。这的确值得欣慰,但我们知道,小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如同父母爱自己的小孩,也是天理使然。
但是关于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我们知道舐犊之情是司空见惯的场景,而跪乳之恩、反哺之义有时是需要呼吁复活的意象。人们更念兹在兹的,是成年人能否保持对父母持之以恒的孝道。
持久的孝道也需要从娃娃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叶女士有理由感到幸福。同时叶女士对那些帮助她的人表达了衷心的感谢,说明她是懂得感恩的人。这都是道德。如同梁漱溟所说,道德是一种力量,没有力量就不成道德。道德是生命的精彩,生命发光的地方,让人看着很痛快,很舒服。
在这个追尾事故中,大人、小孩、救助者、事故方,都让人感到舒服,这就是道德美的力量。
文 | 羊城晚报评论员 林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