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广东潮州的老茶铺与珠三角的私藏茶室中,朱泥紫砂壶是茶桌上的刚需器物。这种以聚香性强、适配高香茶著称的茶具,既贴合广东人钟爱的凤凰单丛、六堡茶,也深得偏爱福建岩茶的茶客青睐。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青年匠人芦昕健深耕朱泥筋纹工艺。其作品在广东市场的走红,既是江南匠心与广东茶韵的契合,也印证了朱泥壶对福建岩茶等跨地域高香茶的适配力。
广东人对朱泥壶的偏爱,源于茶性与器性的深度适配,更沉淀为岭南地区鲜明的市场共识。作为广东工夫茶文化发源地,潮州的朱泥壶产业规模展现了这份需求的旺盛,已形成成熟产业生态。
这份偏好的核心,在于朱泥壶对高香茶的普适性承载。无论是广东本土的凤凰单丛、六堡茶,还是广受欢迎的福建岩茶,朱泥壶经高温烧结后形成的细腻微孔结构,都能锁住橙花叔醇、岩茶素等易挥发物质,减少冲泡中的香气损耗,完美契合广东茶客“品香为先、兼赏多茶”的需求。
深耕朱泥工艺的芦昕健,踩中了这份广东市场的多元需求。2025年,广东地区茶客贡献的销量占其总销量的37%,其中大红袍朱泥系列尤受两类人群青睐:一是潮汕、珠三角的单丛爱好者,二是热衷福建岩茶的藏家。
自2010年起,芦昕健便开启了大红袍朱泥的探索之路。为寻得适配筋纹工艺的原料,他手工逐块甄别泥料的含铁量与颗粒度,累计收集不同矿点样本近百份。他历经3年反复调试,最终确定稳定的矿石配比方案,成功复现大红袍朱泥特有的“红中带紫、艳而不妖”经典色泽。
对广东茶客而言,这份原料执着恰是“聚香保味”的保障。广州老茶客陈先生既是单丛爱好者,也常品福建岩茶,他评价:“用他的大红袍朱泥壶泡凤凰单丛鸭屎香,香气更显清扬;换泡武夷肉桂,岩韵又能被锁住,尾水的甘醇感比普通壶更持久,这就是好泥料适配多茶的本事。”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