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20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50位获奖科学家如明星一般走过红毯,走上领奖台,与家人一起享受聚光灯下的荣耀,也带来了自己探索人类“大问题”的科学梦想。
据介绍,这项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等十几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每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不止于此,科学探索奖持续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在他们最具爆发力的年纪,去挑战、去探索,攀登科学的珠穆朗玛峰。
今年获奖人的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植物生长素的分秒级调控、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可信视觉计算、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海底隧道缝养灾变防控等一系列前沿突破,聚焦原始创新,呼应国家重大需求,深入科学技术 “无人区”。
据记者了解,今年的 50位获奖科学家,各有精彩,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获奖人毛亚飞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了他的科学梦想:想揭示“人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因而决心研究“人类基因组里最难懂、最磨人、但是却最迷人的那部分密码”。他也的确在世界上率先破解了那最难懂的20%“复杂区域”。
作为全世界最先发现“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的获奖人李听昕和他的团队像“量子世界的侦探”,观察二维材料中的奇妙粒子行为。获奖后,他想进一步探索未被前人看到的“电子舞蹈”,“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框架中,电子可以出现一些新的舞步,如果这个被看到了,就可以说,我们发现了‘新物理’。”
也有一些“从0到1”为未来提供着更直接的答案。福建农林大学的获奖人徐通达突破性地发现了植物生长素在细胞外的“对讲机系统” 。“证明它花了我们十年。”他获奖后说。大的突破,往往来自于耐得住寂寞,来自对大问题的大热爱。研究植物生长,本质是探索生命如何与环境对话、从无到有的创造逻辑。”而这样的原创研究,为解决农业领域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安全、抗逆育种等)提供新思路和突破口。
浙江大学的获奖人周青,则以自己的科研探索连接了实验室和病房,实实在在地把科研用在了治病救人上。她在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精准治疗方向的多年探索,已经发现了8种此前未被认知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让多名患者得以及时治疗。“每当看到患者因为我们的研究而康复,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周青说。
七年来,科学探索奖已资助347位科学家。在获奖当年及以后,获奖人中有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全球顶尖科学刊物《细胞》、《自然》、《科学》上共发表论文超40篇,他们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前线的“主力军”。
腾讯通过它出资100亿元成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始终以一种忠诚的态度执行着“科学探索奖”发起之初与科学界的约定,弦歌不辍。奖项的初心是帮助优秀青年科学家减少现实生活的压力,“轻装上阵”,心无旁骛;而现在,它已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一位冷门研究方向的科学家说,获奖后,更多人关注了他的研究方向,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又比如,一位做“生物探针”的科学家请一位从事深海机器人研究的科学家帮忙在深海寻找红色荧光蛋白,共同获得这个奖项让他们的跨界合作成为可能。
“设立科学探索奖、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这些都是我们对科学事业的长期承诺,这份坚持,无关商业。”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在致辞中表示,“科学家们常说:‘科研是一场孤独的长跑。’但我们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力量汇聚成光,这条路上便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