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0月11日,2025生物制造产业大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大会以“广聚合成,智造先机” 为主题,围绕生物制造产业政策、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建设以及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等内容,汇聚“政产学研投”等多方力量,共谋广州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新篇章。在大会上,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广州重点布局五大生物制造产业
生物制造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广东省2025年初印发《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生物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迈向万亿元级规模。
广州明确将生物制造产业纳入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全市已成立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食品、生物健康、生物农业等五大领域。
目前全市已拥有锐博生物、慕恩生物、云舟生物、海大集团、金发科技等多家生物制造产业上中下游核心技术企业;在产业研究方面拥有中山大学进化与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从各区发展来看,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作为广州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已构建起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南沙区依托跨境政策与区位优势,在生命健康价值园区建设中聚焦“创新药械研发+生命健康制造”,推动基础研究与资本对接;白云区与花都区也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强化政策保障与平台建设,形成全市“错位竞合、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记者从会上获悉,为加快推动生物制造赋能制造业发展,持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广东省工信厅正会同广东省发改委研究制定关于广东省推动生物制造赋能制造业的若干举措。若干举措聚焦生物制造赋能制造业过程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产业生态不健全、下游应用场景不成熟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具体举措。同时,广州市也将积极配合省将出台的政策文件,出台相应的生物制造有关政策。
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揭牌
本次大会由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广州高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成生物学网、广州合成生物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承办。
开幕式上,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加快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揭牌仪式。
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是在广州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由中山大学牵头,联合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骨干企业共同组建的新型创新联合体,将通过打造“1总部(中山大学)+M创新平台(菌种库、元件库、概念验证中心等)+N应用场景”模式,搭建菌种、元件与数据信息库、AI赋能生物制造自动化设施、概念小试、中试平台等创新平台,开拓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食品、生物健康、生物农业等产业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创新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培育,是广州市打造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服务国家生物经济战略的重要载体。这标志着广州在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平台上迈出关键一步。
“我们通过1+M+N的模式,组建一个类似智库的联盟,为广州的生物制造提供智力赋能。”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贺雄雷对记者表示,希望通过创新促进中心推动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落地与转换,尤其是落地到产业端,为广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本次大会设置了开幕式、主旨报告、“医药大健康与美妆” “农业、食品与材料产业” “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创新”3场专题活动和1场创新项目投融资路演,覆盖医药健康与美妆、农业与材料、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等前沿方向。大会还特邀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德国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曾安平,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寅等权威专家,以及慕恩生物、丸美生物、安琪酵母、天木生物、迪必尔生物、汉和生物等数十家行业领军企业代表、高校科研机构负责人及投融资机构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技术突破、产业融合与政策支持路径。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陈慕媛
图片: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