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自广州南沙区与安顺西秀区结对帮扶以来,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安顺工作组西秀小组(简称“西秀小组”)的积极协调下,西秀区充分利用农机项目扶持政策,利用东西部资金购置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带动农业发展增效又增收。截至目前,西秀区农机总动力约5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约65%,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8万台(套),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黔中腹地的安顺西秀区,13 个 500 亩以上坝区孕育着农业发展的希望,然而人员外出务工导致的土地抛荒、撂荒问题,让这片沃土的潜力难以充分释放。自结对帮扶以来,西秀区积极申请东西部协作资金购置农机设备,持续补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装备水平,为西秀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西秀小组介绍,2023 年,西秀区申请到东西部协作资金 240 万,购置 18 台(套)农业机具;2024 年,又新购置 24 台(套)农业机械设备;2025 年,更是投入 400 万元购置农机设备 49 台(含配套旋耕机 9 台)。
为确保农机设备高效利用、管养到位,西秀区创新推出农机 “三权分置” 管理模式,明确机具所有权归乡镇、管理权由受益村负责、使用权归合作社。乡镇政府拥有农机设备的使用、收益、处理等权利,并与项目实施村村民委员会签订管护协议;村民委员会对农机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委托村级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因地制宜开展农机作业;合作社则通过租赁方式获得农机使用权,以全托管和半托管两种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病虫害防治等全链条农机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户机械作业难题。
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农机设备的管养维护,更实现了有限资金服务大面积耕地的目标。以双堡镇为例,项目机具投入使用以来,已服务农户 25000 余户,让农户了解及享受全程机械化带来的便利,也增强了农户对全程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化的全面推广,不仅破解了西秀区耕地抛荒难题,实现了 “三增三减”,更推动了经济效益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在西秀区新场乡花庆村,由东西部协作资金 33 万余元购置的农机具全面 “上岗”,通过 “三权分置” 模式运营,迅速投入到播种、秋收、耕地等全链条作业中。小型耕地机开进田间,解决了人力耕地效率低的问题;无人机不仅能完成大规模施肥撒药,还能吊运农产品,破解了喀斯特地貌运输难题,大大降低了收获环节的损耗和人力成本。欣绿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伍兵介绍:“今年在油菜种植中,我们借助这些农机完成了 2000 多亩的种植面积,无人机吊运服务也覆盖了近 600 亩地,不仅提升了效率,还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效益。”
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西秀区已为鸡场、宁谷、新场等 10 个乡镇配备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机具 91 台(套),有效解决了这些乡镇 200 亩以上土地抛荒撂荒问题。同时,西秀区还通过举办培训学习班、送技术进村入户等方式,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进行农机操作技能培训,实现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增加、耕种生产效率增加,耕作成本减少、撂荒地减少、劳动强度减少的 “三增三减” 良好效应。
农机化的发展,也为西秀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农机所估算,一台 120 马力轮式拖拉机每年可实现 9 万 - 10.5 万元收入,一台收割机每年可实现 15 万元收入。在农机项目带动下,西秀区 12 家以种植粮油为主的合作社通过机械化种植水稻 4000 余亩,其中双堡一块田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种植水稻 800 亩,黄腊乡贤麦农机合作社更是将本村外出务工农户不愿耕种的 200 余亩土地,通过机械化全部种上了水稻。
农机购置更带动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上各种农机后,降低了农户生产的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能,不仅使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又壮大了村的集体经济。”说起使用农机的好处,新场乡花庆村党支部书记严章惠满脸欣喜。
截至目前,西秀区农机总动力约 50 万千瓦,全区农机总动力约5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约65%,拥有各类农业机械 10.8 万台(套),2025 年以来主要农作物机耕面积达 36 万亩,机播作业6万亩、机收作业18万亩,一幅现代化农业的新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李长林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