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随着远程技术和手术机器人应用,现代医学正在突破地域限制,为生命接力。近日,一场跨越近700公里的特殊手术,连接了广州与南宁,创造了一场生命奇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殷晓煜教授团队通过5G网络远程操控国产手术机器人,为广西一位胰腺癌患者完成了有外科手术“珠穆朗玛峰”之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体重下降30斤,女子胰头长出“定时炸弹”
胰头是胰腺的一部分,位置深陷,周围包裹着人体最重要的大血管。65岁的黄女士在过去四个月里,被莫名的消瘦、食欲不振和尿黄困扰。到9月底,她逐渐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体重比半年前轻了30斤。
黄女士在广西南宁的国家区域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治疗,并进行了腹部影像检查。没想到,一个可怕的结果摆在她面前——胰头癌。
医生发现,黄女士的肿瘤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紧紧挨着给肝脏供血的“生命线”——门静脉。肿瘤还压迫胆管,导致了严重的黄疸,肝功能正急速恶化。
受中山一院广西医院普通外科主任陈元元邀请,身处广州中山一院本院的殷晓煜教授远程会诊了黄女士,发现了治疗突破口:肿瘤没有远处转移。
“当时,救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月16日,殷晓煜教授为记者详解了这场跨地域远程手术的由来。
殷晓煜介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最困难的手术之一,它需要精准切除胰头、部分胃、十二指肠、部分空肠、胆总管及胆囊6个器官并进行淋巴结清扫,再像连接精密管道一样,将空肠与胰腺、胆管及胃进行吻合。步骤繁琐,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致命的大出血或严重的并发症。
面对这样高难度的手术和远在700公里外的广西患者,传统方法需要专家长途奔波。但这一次,“5G+机器人”技术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殷晓煜教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在广州,通过稳定的5G宽带,实时操控南宁手术室里的国产机器人手臂,为黄女士实施手术。
专家坐镇广州,隔空手术七小时
9月30日,这场牵动人心的手术正式开始。在广州的操作台前,殷晓煜教授凝神屏息,看着高清3D画面,熟练地操控着操纵杆。在南宁的手术室里,机器人的机械臂在他的指令下,灵活、精准地在患者体内进行着分离、切割和缝合。
最惊险的时刻,当属要将肿瘤从门静脉上完整剥离的步骤。通过远程视频镜头,主刀医生操作机器力臂,稳稳探进“生命线”周边。
借助机器人放大10倍的高清视野和能360度旋转的“手腕”,殷晓煜教授在屏幕上清晰地分辨出组织层次,实现了毫米级的精细操作,完美地保护了血管。
经过7个多小时的奋战,手术宣告成功!整块肿瘤被完整切除,出血量仅有区区50毫升,相当于一次小量抽血。更令人欣喜的是,术后黄女士恢复顺利,第二天就能下床,第十二天健康出院,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科技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未来趋势
实现该手术,医生高超医术、 操作流畅度、网络信号缺一不可。700公里的距离,信号传输会不会有卡顿?殷晓煜教授坦言表示:“微乎其微。”手术中,5G网络将延迟稳定在38毫秒以内,这个短暂的间隔对人眼和手术操作几乎无感,确保了医生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能被南宁的机器人手臂精准、实时地复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南宁市设立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均衡的重要布局。透过该手术,科技发展会成为偏远地区患者实现“大病就医不出省”的愿景吗?
殷晓煜教授已经成功累积了1300例机器人手术的经验,未来即使患者身处偏远的地区,都有机会通过这样的技术平台,直接接受大医院专家的治疗,无需再受舟车劳顿之苦。殷晓煜教授表示:“开展远程国产机器人手术是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一个有力举措,能让医疗不发达地区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通讯员梁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