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0月23日,2025年广州市“红棉匠才”职业技能竞赛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第十七届职业技能竞赛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项目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近40名“黄埔大厨”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厨艺对决。本次活动由黄埔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黄埔区总工会联合主办,聚焦粤菜烹饪技艺与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创新融合,旨在推动黄埔区农产品烹饪价值升级及特色小吃的创新发展。
厨师炫技赛制升级 黄埔食材化身艺术菜品
本次竞赛严格按照国家高级工标准设置比拼内容,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式烹调的赛场上,参赛选手需在150分钟内完成四道菜品,其中一道为指定菜,主料为鲜活鳜鱼,重点检验刀工精细度与火候掌控力;其余三道为自选菜,必须选用黄埔本地食材,突出“就地取材”的创意转化。更具挑战的是,四道菜品必须在原料、技法、味型上“四不重复”,全面考验菜单策划与综合烹饪能力。
现场,切菜声、热油声、擀面声、摆盘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食材的鲜香与竞技的紧张氛围。中式烹调区热气蒸腾,灶火跃动着橙红的光,选手们执勺弄刀,各展绝活,现场满是锅铲碰撞的铿锵与油花飞溅的轻响。
有的选手手起刀落,一条肥美的鳜鱼在砧板上腾跃翻转,不过数秒便骨肉分离,切下的鱼片薄可透光;有的选手雕琢鲜鱿,刀锋游走如笔,片刻间便刻出层叠花瓣,焯水后宛若初绽的玉兰;更有选手奇思妙想,取黄埔龙头山鲜嫩豆腐,裹上黑芝麻粉入油锅炸至酥脆,再配野米铺底、金汤勾芡,一道名为“黑白分明”的创意菜品,色彩鲜明,风味独特。
中式烹调师竞赛裁判长黎永泰表示,本次比赛菜品丰富,制作精致,涵盖蒸、炸、炒等多种技法。“我们要求菜品一定要有实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为厨师开发新菜、提升技能提供了参考方向。通过比赛,可以让厨师对市场需求或者行业的发展有新的认识。”
“每次比赛都是一次锻炼,不仅提升了我的技能,也对职业发展大有助益。同时,这也是一个行业交流平台,能够借鉴其他厨师的优秀做法。”参赛选手陈师傅表示。
精制特色小吃,传承黄埔新味道
如果说中式烹调师是“全能技艺大考”,那中式面点师赛场则堪称“美学与健康的双重修炼”。选手们需在同样的150分钟内完成三款面点,围绕“健康、绿色、美观”的主题,至少运用蒸、煎、烤、炸中的两种方式对面点进行加热,而且必须有一款是黄埔特色小吃,全方位展现工艺多元性。
“我们要求选手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营养理念。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对决,更是选手们与时间、食材、规则、美学的深度对话。”裁判长徐丽卿介绍道。
在中式面点区,选手们揉面、擀皮、包馅的手法行云流水,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制作“黄埔蛋”的师傅,铁勺舀起金黄蛋液,入热油锅的刹那“噼啪”轻响,眨眼间便凝成薄如蝉翼的金黄蛋片,软嫩得能透见光影;捏制酥点的师傅,以巧手拉出糖丝,制成栩栩如生的天鹅酥,细节之处尽显匠心。
徐丽卿表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比赛没有指定品种,选手得以发挥最佳水平,呈现丰富多样的作品。“技术上有所提升,作品也更加精致美观。现场还涌现出不少黄埔特色小吃,如家乡糯米花生团、一口黄埔蛋、家乡咸豆团等。这类比赛对提升黄埔餐饮业及企业食堂菜肴品质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以赛促训,构建“粤菜师傅”培育长效机制
赛场内的精彩角逐,正是黄埔区近年来持续深化“粤菜师傅”工程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黄埔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粤菜师傅”工程部署,通过举办全区性“粤菜师傅”职业技能竞赛、开设“慧埔技研社”粤菜烹调公益培训班、推动区内餐饮龙头企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线上线下搭建“粤菜师傅”专场招聘会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构建“以赛促训、以训育才、以才兴业”发展机制。
据统计,自2019年至今,该区累计开展“粤菜师傅”培训3302人次,指导广州中味餐饮有限公司和广东佬麻雀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获批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等职业(工种)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资质,并建设2个“粤菜师傅”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连续七年举办“粤菜师傅”职业技能大赛,从中选派优秀人才参加省市“粤菜师傅”技能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推动粤菜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这一长效机制有力推动了“粤菜师傅”人才培育和劳动者就业创业,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持续打造“粤菜师傅”品牌,为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撑。
文图 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郭晴 通讯员 许婉 陈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