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版图上,东莞正通过数智化变革以及丰富的“人工智能+”新场景,重塑“世界工厂”的东方样态。
走进金三维模具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老师傅几十年积累的“手感”正被转化为可精准计算、可按需迭代的数字工艺模型;在瑞盈电脑软件服务的毛织工厂中,车间主任口中的“老经验”被编码成智能排产算法,驱动着订单、人力与设备的精准协同。曾经依赖人脑记忆与口头传承的隐性知识,正在被系统性地提取、建模、沉淀,成为企业可积累、可复制的核心资产。
这背后,是东莞以市政府《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引领、以超50亿元财政资金撬动95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投身“数转智改”的宏大布局。
政策精准点穴 赋能企业转型
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东莞拥有超22万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万家,但其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东莞制造”的基石,无数“隐形冠军”和“行业专家”在这里扎根生长,构成了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过,它们也长期徘徊于数字化跨越转型这堂“必修课”。专业人才匮乏、转型路径不清、投入成本高昂、数据安全顾虑重重,这些都成为智能化“破茧成蝶”的“拦路虎”。
自2022年起,东莞连续三年以市政府“一号文”的形式,高位部署年度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至城市战略高度。市镇两级联动,形成统筹协同、整体推进的“一盘棋”格局,确保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在政策激励上,东莞创新推出“补贴+奖励+专项资金”的多元组合拳,降低企业转型成本;通过发放“算力劵”“模型券”,大幅削减中小企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推出“数字贷”、探索数据资产抵押融资等新型金融工具,盘活沉睡的数字资产,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从战略设计到基础支撑,构建起覆盖全链条、全周期的赋能体系。
针对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普遍难题,东莞着力打造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华为、SAP两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搭建“数字商超”,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轻量化、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同时推行“诊断免费+改造补贴+人才培训”组合服务,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车间一线,为企业“把脉开方”,量身定制转型路线图。今年3月19日,面向制造业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开服,为企业提供智能算力、基础与行业大模型及应用场景支持。
这一系列举措正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从传统的“高投入、长周期”模式,转向“轻投入、快回报”的轻量化路径,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升级。
链主引领创新 大模型激活产能
不仅推动单个企业“上云用数”,东莞还创新实施“链主”企业牵头机制,以产业链为纽带,构建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数字化生态圈。
作为“链主”企业的代表,OPPO打造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供应链管理和业务协同;华为智慧车间通过“5G+人工智能”实现3000多种机型柔性生产,产品良率从98%提升至99.5%,拉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数字化改造;慕思集团联合索菲亚、华辉家具等企业组建“全屋智能产业链联盟”,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设计、生产、物流全流程数据,将定制家具交付周期从45天缩至15天,带动大岭山家具集群中小企业广泛接入数字化系统;东莞模德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模云智能制造云平台,聚焦模具行业“多品种、小批量、工艺复杂”的痛点,提供轻量化SaaS工具,年费仅为传统系统的十分之一,中小模具厂接入后生产周期缩短25%。
在产业链协同基础上,东莞进一步向“人工智能+制造”深水区迈进。2023年底,在连续获评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后,至2025年的两年时间里,通过政策扶持带动720余家企业乘风而起,成为勇闯“数智”领域的先行者,孕育出了“共享制造”崭新生产模式;依托大模型应用中心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布局推进的19个工业大模型研发项目中的5个已完成上线;一大批如智能决策、智能排产、智能检视、智能仓储、智能物流等的应用场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塑造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例如,东莞市华晟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模具生产企业,其应用AI识读智能体,替代重复性人力导入订单,减少20%以上人员成本;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科翔电子引入PCB缺陷检测系统,年节省人力成本800万元,订单增长20%;高端装备领域的广东科隆威将光伏硅片缺陷检测漏检率降至0.3%。
工业大模型的落地,正催生“大企业建平台、小企业用平台”的新型协作机制。随着越来越多的“链主”企业主动开放技术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服务,“一企带一链、一链兴一片”的生态效应,正在东莞日益凸显。
安全筑牢防线 护航数据网络
在推动“数转智改”的进程中,安全是底线,更是企业敢于迈出转型步伐的信心基石。
2025年,东莞启动工业企业网络(数据)安全体系建设行动,聚焦首批200家试点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深度体检+靶向治疗”式安全攻坚。调查结果显示:65%的企业未配备专业安全设备,25%的企业仅依赖防火墙等基础防护“单打独斗”,58%的企业存在可被远程入侵的超危漏洞,整体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较弱。
对此,东莞没有“一刀切”强制整改,而是以“一企一单”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制安全整改清单,明确风险点、整改路径与优先级。政府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企业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治理”。截至目前,已推动25家企业追加安全预算,督促30家企业计划开展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建设,指导50家企业着手重构安全责任体系与运维机制,140家存在高危漏洞的企业累计修复各类安全漏洞7318个,技术修复率达38%,安全基线提升明显。同时,所有试点企业均已形成符合自身业务特征的《企业数据目录》,为后续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和资产化奠定基础。
当数据权责清晰可溯、操作流程全程可审计、安全漏洞实现闭环处置,中小企业才真正敢把“家底”交给系统,把信任交给技术。
立足新阶段,东莞以“人工智能+”为引擎,以系统性布局、普惠性供给和生态化协同,推动制造业从单点提效迈向全域重构。一条以安全为基、技术为翼、企业为主体的数智化转型路径愈发清晰,为全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