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供水节水工作连续四年“优秀”领跑全市
“终于能睡安稳觉了!”广州市黄埔区保利爱特城5A栋一楼业主黄小姐松了一口气。多年来,楼下泵房发出的“嗡嗡”噪音让她辗转难眠。今年1月,接到反映后,黄埔区水务局下属单位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第一时间勘查确认,联合二次供水巡检维护单位,历时半年,深入调研、多轮施工与沟通协调,彻底解决了困扰住户多年的二次供水设施噪音问题。
这是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持续提升供水保障和服务能力的生动缩影。自2021年起,黄埔区已连续四年在广州市供水和节水工作目标评估结果中获得“优秀”,位列全市第一。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他们以“铁军精神”日复一日守护城市水脉,交出了一份敢为人先、担当实干的水务答卷。
敢为人先
树立智慧水务新标杆
7月4日,黄小姐将一面印有“噪音治理显担当 为民解忧暖人心”的锦旗送至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表达谢意。事实上,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噪音是行业共性难题。水管老化、水压过高、水流震动都可能造成异响。在黄埔区,多个小区都曾受此困扰。
为此,该中心组建了6人专项小组,深入调研,精准溯源,为不同小区“量身定制”降噪方案。如,在万科项目中,将架空补水管道改为地下敷设,并对穿墙管段采用柔性连接技术;在科城山庄,更换泵组底座及弹簧减震支架,从源头减少震动传导。在普晖村,通过补水电磁阀控制模式,消除水压过高导致的异常声响。他们用半年时间,破解了15个小区的二次供水噪音难题。
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贯穿于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的各项工作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避免消火栓因损坏、水压不足等问题,在紧急时刻“掉链子”,自2021年开始,该中心在黄埔区水务局的统筹和指导下,根据黄埔区智慧消防建设规划,分批对全区传统消火栓进行智能化改造,为其装上“智慧大脑”。
截至目前,黄埔区已完成5900座市政消火栓智慧化改造,率先实现辖区智慧消火栓基本全覆盖,建设成效领跑全国。依托物联网与传感器等技术,系统可实时监测消火栓水压、流量及位置,一旦出现异常,立即触发预警。目前已高效处理884宗消火栓运行问题,显著提升设施完好率。同时,智慧消火栓打破了消防与水务部门信息壁垒。一方面,能为消防员提供消火栓精准定位与水压数据,大幅提升消防救援响应效率。另一方面,能为供水管网的管理、运维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升水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精细化水平。
智慧水务的触角也延伸至了污水、污泥处置领域。黄埔区水务局创新推行“智慧全链”监管模式。在流程溯源上,全面推行污泥电子联单与纸质联单互补,对每车污泥进行GPS轨迹追踪和闭环信息管理,实现污泥产生、运输、处置全流程可追溯。在实时监控上,广泛布设高清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传感器,不间断实时采集COD、BOD5、氨氮、PH等关键水质数据,实现对设施运行状态和水质的连续性监测,保证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
多措并举
筑牢供水安全生命线
每当用水高峰期来临、供水管道爆裂、设备故障突发、台风来袭……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总冲锋在前,从未雨绸缪,到应急处置,全面筑牢供水“安全网”。仅2025年以来,该中心已成功处置供水管道爆裂、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1427起。
今年9月底,强台风“桦加沙”逼近广州,城市按下“暂停键”。而当时,在广州开发区供水调度大楼内,则灯火通明。近90名供水应急人员值守岗位,50台应急供水车整装待命。“我们算过,一旦出现极端情况导致停水,这些供水车能满足医院、社区等重点区域的临时供水需求。抢修队就近待命,能实现故障半小时响应、1小时处置。”该中心应急组负责人介绍。台风过境期间,应急组解决加压站设备故障、二次供水设施异常等问题3起,加压16.65万吨,安全供水量达29.11万吨,保障了20万户居民的正常用水。
在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长假期间,65名抢修尖兵24小时待命,在35℃高温下,高效处理了新安路DN150供水管爆漏等45单爆漏应急抢修事故,做到“爆漏不隔夜、供水不中断”。
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同时,日常供水服务也在持续优化。
为切实保障居民用水“最后一公里”,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多维发力,持续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供水保障机制。在设施升级方面,同步推进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的规范建设与更新改造。其中,新建小区严格执行5大类全流程标准化规范。该标准化建设模式已覆盖26个新建小区,涉及3.78万户居民,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精细服务方面,推出网上营业厅、微信小程序等线上服务平台,设立24小时供水客服热线,实现居民供水业务“全天候办理”。针对用水安全,构建“管网-管末-二次供水设施-用户终端”全链条水质监测体系,每季度对居民二供水箱水质进行抽检,每半年不少于一次清洗消毒。
主动担当
服务区域发展大局
项目建设,供水先行。近年来,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不断创新“获得用水”黄埔模式,推出“四零一优一减”服务,为785家企业减负达4899万元,实现国内首创“企业获得用水免规划许可证”,建立全国领先的“管家式供水服务机制”。
2025年以来,该中心持续擦亮营商环境供水服务的“暖企”金字招牌,对辖区范围内所有项目施工(临时)用水、外线接入管径≤DN300且长度≤200米的永久用水,夯实“获得用水免于办理规划许可”。同时,组建重点项目“一站式”服务专班,派驻专员对接企业需求,解决企业给水设计与接驳难题30多项,推动广电运通、视源股份等40多家企业的筹建项目早开工、早见效。
此外,该中心还积极推动“免验收”政策落地。除住宅项目,以及生产储存有毒有害物品或对市政供水水质、水量、水压影响较大的项目外,其余非居民项目均可享受免验收便利。2025年6月,相关流程已正式印发实施,该政策的落地实施,将在节省企业时间成本与资金投入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十四五”期间,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积极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对农村供水管网进行重新评估,并进行更新改造,实现了知识城南中北三个片区互联互通和四个水厂的水源调配,保障黄埔区知识城片区各镇街、村社用水安全,缓解了知识城片区用水压力。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开展了一场“实战化”的供水管网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演练模拟黄埔区温涧路供水管道突发爆管,直接影响酒店正常用水的场景。历时两个多小时,抢修队伍完成“事件接报-应急响应-现场抢修-应急供水-水质检测-恢复通水”全流程,全面检验了应急体系的响应效率和处置能力。
数说
“十四五”成绩单
自2021年起,黄埔区连续四年在广州市供水和节水工作目标评估结果中获得“优秀”,位列全市第一。
新龙1号、2号加压站(供水量4万吨/日)从开工到通水仅用15天;广汕1号、2号加压站(供水量6万吨/日)在30天内建成,创下“黄埔速度”。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不断创新“获得用水”黄埔模式,推出“四零一优一减”服务,为785家企业减负达4899万元。
广州开发区消火栓智能化改造项目获评“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新城建’十大标杆应用场景项目”和广州市“新城建”试点第二批优秀案例,还代表广州市被纳入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第二批)。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洁 林钢威
图片: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