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新华社原军事记者、军旅作家吴东峰在《生命奇迹——开国将帅战伤纪录》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笔者在采访开国将军时,感到无比惊讶和震撼:无论是猛士型战将,还是秀才型儒将,或者是机关干部、后勤干部,绝大部分将军身上都有战伤。笔者采访过的200多位将军中,曾负伤者170多人,累计战伤400多个,平均每人2个以上。刘伯承元帅有9处战伤,粟裕大将三粒弹片留在脑部长达50余年,徐斌洲中将左眼负伤被摘除眼球,钟赤兵中将独腿走完长征路,游好扬少将曾被子弹打穿咽喉……”
这种身先士卒、披坚执锐的精神,在不久前开幕的“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开国将军手迹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览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总工会主办,市书法家协会、市国防教育中心承办,在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展出,将展至11月。这是展览自广州人民艺术中心首展之后的第二站。近百件珍贵手迹,不只是书法艺术的呈现,更是一部用赤诚写就的英雄史诗,字里行间奔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壮怀,镌刻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
英雄城开英雄花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开国将军手迹展,作为“英雄花开英雄城”2025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之一,专题展出曾在广州战斗、工作、生活、终老的开国将帅手迹作品共近百件,包括4位元帅、1位大将、8位上将、32位中将、50位少将的书法、绘画、签章、手迹等。这些珍贵墨迹,是吴东峰受著名学者王贵忱先生“红军字更美”的启发,在漫长的采访生涯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展览中,书写长征主题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例,如张爱萍手书“长征精神,世代发扬”,洪学智写“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四化建设”,邝任农写“红军不怕远征难”,刘昌毅写“史无前例的壮举”,龙书金写“开天辟地两万五,肝胆相照又十春”,也有将军誊抄大家耳熟能详的《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长征诗篇。
吴东峰采访的开国将军中,很多是长征的亲历者。通过与他们的“零距离”对谈和大量的资料准备,吴东峰写出了长篇纪实文学《长征-细节决定历史》。他曾感言,万千红军将士在艰难和残酷中的顽强远征,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生命力。展览中这些写于长征胜利半个多世纪之后的遒劲书迹,正是老将军们对长征的深情纪念。
战火淬炼的牺牲精神
展览中的作品,在观众眼前展开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胡奇才将军写下这样一段话:“守住塔山,夺得时间。攻锦取胜,辽沈告捷。东北解放大军进关,促进平津淮海全国胜利!”让人重温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波澜壮阔。
罗元发将军誊写“山高路远坑深,大道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让人沉浸在吴起镇大捷的壮志豪情之中,也让人想起1947年将军率教导旅在南泥湾七天抗击敌七个半旅进攻延安的浴血奋战。
胡炳云将军写“刘老庄烈士精神不朽”,仿佛将观众带回1943年的淮海抗日根据地,感受新四军战士们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他是八十二位烈士所在团的时任团长,题词背后,蕴含着将军与英烈的特殊羁绊:他生前熟知每位烈士事迹,去世后骨灰也安葬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崔建功将军写“上甘岭精神永存”,直指那场刀光剑影的血肉鏖战,观众仿佛听见将军在那片焦土上立下的决心:“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
和平年代的家国情怀
将军们的手迹不仅记录着战火硝烟,也洋溢着在和平年代中建设国家的热忱。温玉成将军写“坚持改革,实现四化”。朱家胜将军写“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向守志将军写“奋进”。看着陈士榘、张爱萍两位将军的手迹,不禁让人回想起这两位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将军,他们一个“做窝”、一个“下蛋”,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在宋维栻将军书写的“镜之鉴戒,剑之寒光”中,能看到人生的哲思;在车敏瞧将军的“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中,能看到自律的严格。
展览开幕当日,许多“学生哥”专注观展的身影令人动容。参观展览的学子们在交流中表示,这些手迹让他们看到了教科书之外的开国将帅形象。一名大学生说,“以前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都是将军们的战绩,通过这些手迹,我们看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看到孩子们如此专注地看这个展览,就是看到了老一辈的精神在今天年轻人身上的传承。”一位将军后人感慨道。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卜松竹 林思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