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涵涵(化名)是东莞首例用上短肠综合征创新药物替度格鲁肽的患儿,用药后肠道吸收能力稳步提升。经过阶段性治疗,她已成功告别长达一年多的输液生涯,彻底摆脱肠外营养。”近日,东莞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中心主任兼小儿普外科主任曲志博表示。
涵涵是一名早产儿,出生即被确诊为“新生儿肠闭锁伴肠扭转”。1年内历经4次腹部手术,大部分小肠因坏死被手术切除,她最终仅残留60cm空肠。通常而言,健康足月新生儿的小肠长度通常在 200-300cm,这也意味着涵涵患上了严重的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简称SBS)。
SBS患者被称为“短肠人”,属于超罕群体。据估算,我国成人患病率约为0.73/100万,且有逐年上升的发病趋势。在肠道手术后,几乎所有SBS患者都需要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疗以维持和改善营养需求,生活基本被静脉“输液袋”束缚。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的‘核心车间’,我们摄入的食物中,绝大部分维生素、矿物质、脂肪、蛋白质等,都要在这里被吸收进血液,为人体生长发育提供支撑。一旦小肠大幅缩短,这个“车间’的‘产能’就会严重不足,进而导致人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出现严重腹泻、生长发育停滞、脱水与营养不良等问题,甚至危及生命。”曲志博解释,长期以来,短肠综合征患者主要依赖“静脉输液”的治疗方式,治疗时间长且效果不佳,可能引发严重肝脏损伤、导管反复感染、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新的健康风险。
替度格鲁肽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1岁及以上短肠综合征患者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类似物。研究证实,该药物可通过增加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提高肠道吸收能力,帮助患者加速肠自主功能恢复或改善肠自主功能状态。曲志博称,涵涵在用上替度格鲁肽之后,原本因切除而代偿不足的肠段,开始慢慢地增厚、增强其功能,肠道吸收能力逐渐提升,从连一滴水都无法耐受,到可以鼻饲几毫升特殊配方奶,再到慢慢加量。“随着鼻饲的奶越来越多,静脉营养的支持就可以逐渐减少。到如今完全摆脱肠外营养,涵涵已经和健康的孩子们一样,通过进食来获取全部营养,实现健康成长。这不仅‘解放’了她的身体,也‘解放’了整个家庭。”
罕见病诊疗最怕诊断难、用药晚。近年来,东莞儿童医院在儿童罕见病诊疗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取得一系列临床应用进展。今年10月,该院《儿童罕见病的精准诊治体系建立与管理》项目荣获国家儿科及小儿外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提升医疗质量优秀案例”(科技创新案例)示范案例。曲志博表示,医院通过建立多学科会诊机制,整合小儿外科、NICU、PICU、药学、营养科、儿童康复科等专业力量,为涵涵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从术前评估到药物监测,再到营养指导和PICU内的密切生命支持,每个环节都实现精准把控。
据了解,如今替度格鲁肽已成功纳入皖惠保、惠厦保、沪惠保、惠梧保、宁惠保、陕西全面健康保等27个省(市)的惠民保产品保障目录,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参加惠民保的患者,叠加企业的创新药物支付补贴后,可进一步享受药物费用报销,经济负担得到了进一步降低。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