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王中国业务寻买家迎来新进展,汉堡王母公司RBI集团(下称“RBI”)首席执行官乔什·科布扎透露,公司高层近期会见了几位潜在的买家。会谈中感受到对方对品牌的浓厚兴趣,且在业务愿景上高度契合,为重振中国市场带来清晰路径。
今年是汉堡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20个年头,目前汉堡王中国在营门店总数约1300家,与2024年底的1474家相比,半年多减少了170多家餐厅。除了远未能达标的门店数量,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在RBI的全球十大市场中,汉堡王中国门店数量最多,但年度单店平均销售额却垫底,汉堡王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
1
在华特许经营权归属有望近期敲定
据公开资料,RBI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快餐店公司之一,以特许经营的方式进入各国市场,年销售额近450亿美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3.2万家餐厅。RBI集团旗下最大的品牌是汉堡王,另外还有咖啡品牌Tim Hortons、炸鸡品牌Popeyes、三明治品牌Firehouse Subs。
2012年—2025年初,土耳其TFI集团全权代理汉堡王在中国的运营。最初餐厅拓展迅速,TFI集团用6年时间将汉堡王拓展到1000家餐厅,但2019年之后业绩放缓。
2025年2月,RBI集团结束了与TFI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合作,以约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对方手中的股权。由此,RBI的一家子公司现已持有汉堡王中国近100%的股权。根据RBI的规划,在华特许经营权未来仍然会交给本地合作伙伴。
此后,汉堡王中国业务“管家候选人”轮番登场,并在近期有了新的进展。
科布扎透露,他与CFO Sami Siddiqui、国际业务总裁Thiago Santelmo近期在上海会见了几位潜在合作伙伴。
“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品牌的浓厚兴趣,也看到了他们与我们在业务愿景上的契合度,这让我们倍感鼓舞。我们看到了重振这一重要市场增长的清晰路径,并坚信能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继续推动业务发展。”科布扎的言语中透露出欣喜之情,但他没有透露谈判方身份。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RBI已将中国私募股权公司CPE和红杉中国(HSG)列为其中国业务控股权的主要候选方。这一备受关注的交易进程最快或于本月收官,RBI可能在发布下一季度财报的同时宣布交易结果。不过,消息人士提醒,目前相关谈判仍在进行中,交易尚未最终敲定。
若交易最终达成,这将成为今年中国快餐行业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主导收购案之一。候选方CPE与红杉中国均具备深厚的运营经验和扎实的本土市场根基,其近期投资版图广泛覆盖消费、医疗健康及科技等多个领域,这与汉堡王中国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也让市场对双方的潜在合作充满期待。
实际上,面对当前国内激烈的竞争市场,想要筛选出理念契合、实力雄厚且对中国市场有深刻理解的“操盘手”,难度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土消费连锁品牌加速崛起的背景下,包括星巴克在内的多家海外知名品牌,均在通过引入区域投资者的方式,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外资品牌与本土资本的深度绑定,正成为它们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路径。
2
年内关停业绩不佳门店,同时计划新增餐厅
合作伙伴暂未尘埃落定,RBI已经在中国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变更法人、增加注册资本、收购股份实现对中国区业务的100%控股。
作为优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汉堡王中国全面评估餐厅门店布局,关闭部分选址及运营不佳的门店。在今年一季报业绩会上,科布扎表示,汉堡王中国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关闭尚未盈利的餐厅,关店标准是平均年销售额不到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5万元)的门店。也就是说,日销售额达不到5939元的门店被判定为难以实现盈利。
由此,这一调整预计使2025年汉堡王中国门店总数下降。同时,为抵消部分影响,汉堡王中国计划同步新增40至60家新餐厅。新门店将战略布局在品牌基础稳固、增长动能明确的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回溯汉堡王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曾经也是野心勃勃。2005年,汉堡王进入中国市场。2012年,TFI集团开始负责汉堡王中国的特许经营业务,此后汉堡王在中国开店加速。2018年,汉堡王在中国内地门店数达到1000家,并表示将在未来3年内,在中国市场再开1000家门店。即到2021年底,门店数达到2000家,但这一目标终究没能完成。
公开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汉堡王在中国拓店放缓。2023年1月,汉堡王中国董事会主席可汗(Korhan Kurdoglu)表示,2023年计划开出超过200家门店。彼时,汉堡王中国约有1400家餐厅。2023年11月底,汉堡王中国的第1500家门店落地北京,截至2023年年底,汉堡王中国门店数为1587家,与其一年内开出超200家新店的目标尚有距离。2024年年底,汉堡王中国门店数为1474家,同比减少了113家。
至此,除了远未能达标的门店数量,更为核心的是,在RBI的全球十大市场中,汉堡王品牌下的汉堡王中国门店数量最多,但年度单店平均销售额却在全球前十大市场中垫底。相比之下,法国567家门店的店均销售额是380万美元,整整相差近10倍,跟韩国市场的120万美元亦相去甚远。
2024年,汉堡王中国的年销售额约为7亿美元,单店平均年销售额仅40余万美元,而汉堡王在其他9个国际市场中的单店平均年销售额均超过100万美元,远高于中国市场的单店40余万美元。
3
内忧外患求破局,加快本土化进程自救
“在中国,汉堡王取得显著进展,业绩再次超出预期。第三季度同店销售额增长10.5%,且增长势头强劲,单店经济效益也环比提升。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营销的升级,包括全新脆皮鸡肉汉堡的上市、顾客对火影忍者主题活动的积极反响,以及外卖业务的持续增长。”科布扎日前更新中国市场的业绩时表示。
然而,在报表端,汉堡王中国业务的变动,在本季度带来了800万美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RBI高层曾透露,未来5年,该集团计划在亚洲市场新建3000家门店,其中一半预计将来自中国市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赢的市场”。
因此,汉堡王中国业务有了新的战略规划。自2025年2月完成对汉堡王中国的近100%控股以来,RBI集团已完成超过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8亿元)的战略注资,重点投入于运营体系升级、本土领导团队建设及营销效能强化。
而在管理团队方面,汉堡王中国加速本土化进程,其中,任命四位在中国餐饮界深耕多年的高管加入核心管理团队,这体现了汉堡王中国强化本土化运营的战略决心。
遗憾的是,汉堡王曾经是汉堡界的先行者,其在美国诞生时间甚至比麦当劳还早两年。但就是这个曾经的行业老大,在中国市场沦落到“边缘化”的境地。
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目前,麦当劳的门店接近8000家,其提出在2028年实现万店目标;肯德基门店已经达到1.2万家;本土品牌塔斯汀也在短短6年时间开拓过万家门店;另一家本土品牌华莱士更是以接近2万家门店傲居中式快餐首位……
其实,除了外患,汉堡王中国业务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2024年,品牌多次因加盟商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被指控经营成本过重,无法兑现回本承诺以及不合理处罚等多种问题。
长期以来,汉堡王定位中高端的餐饮品牌,餐品定价显示,高端产品套餐价格在49元~68元区间,人均消费为30.74元。但在价格战时代,汉堡王秉持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推出了9.9元汉堡,实则进一步加剧了加盟商的生存压力。
据极海品牌监测的数据显示,2023年汉堡王新开了近400家门店,其中有40家在当年就倒闭了,12个月存活率仅93%,远低于以往98%的存活率。
入局时间晚、发展速度慢都是汉堡王不够强势的原因,汉堡王在中国市场起步晚,落后于麦当劳和肯德基15年左右。有个有意思的统计显示,汉堡王65%的门店500米范围内有至少一家肯德基,受麦当劳蚕食的门店占比也接近50%。
据窄门餐眼数据,汉堡王门店大多集中于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占比55.45%。但在这些区域,汉堡王的市场份额已经被肯德基、麦当劳挤占得边缘化。而在汉堡王本就不占优势的下沉市场,也早已完全被华莱士、塔斯汀和德克士握在手里。
本土化创新不足和定价偏高也是束缚汉堡王发展的原因。网友们还为此玩出了梗:“穷鬼们”会选择华莱士、塔斯汀;精致中产会选择现场手作汉堡。肯德基和麦当劳各有“死忠粉”,打得不相上下。唯有汉堡王,一直是不上不下,地位尴尬。
汉堡王错过了改革与创新的黄金时代,如今更是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在竞争对手已经强势布局的态势中,汉堡王要如何吸引消费者,是其目前的首要任务。
■新快报记者 陈福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