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每一份在诞生之初被悉心珍藏的脐带血,是如何改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命运的?11月15日是世界脐血日,今年的主题是“多一次了解,多一份希望”。数据显示,全球脐带血应用已累计超过9.5万例,我国的临床应用也超过4.5万例。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被重新点亮的人生旅程。不仅是医学进步的见证,更蕴藏着让爱延续、让生命在绝境中重获新生的无穷力量。
祖孙三代生命接力,术后不到半年他即重返职场
再次见到方先生(化姓)时,他脸上洋溢着康复的喜悦。令人欣慰的是,在接受移植后不到半年,他已重返工作岗位。而就在一年多前,他还躺在移植仓中,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进行着生死搏斗。
2024年5月,27岁的方先生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全家陷入绝望。幸运的是,妻子当年为女儿储存的脐带血成为希望,医生决定采用女儿脐带血联合母亲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治疗。2024年10月底,这场跨越祖孙三代的生命接力在广州完成。术后不到半年,方先生便重返职场,岗位从需值夜班的体力工作调整为办公室文书处理。如今女儿一岁三个月,父女感情深厚,曾因治疗分隔两地的家庭重拾温馨。方太太从最初对储存脐带血的犹豫,变为积极传播者,常向病友分享经验并建议孕妈妈考虑储存。截至2025年10月31日,广东省脐血库已出库2073份脐血用于救治白血病患者,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白血病的成熟方案,为众多家庭带来重生希望。
告别14年输血生涯,妹妹的脐带血让她重获新生
“移植后到现在,已经不用到医院输血了,她现在就是健康的孩子了,胃口好,身高体重都在正常增长。”小雅(化名)的父亲欣慰地说,这份健康源于妹妹出生时储存的脐带血——那份在广东省脐血库珍藏了11年的生命礼物。
小雅8个月大时被确诊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从此每半个月就要去医院输血并进行排铁治疗。“血红蛋白低于90,她就不吃不喝整天闹。”父亲回忆时仍心痛不已。上学后,定期往返医院耽误学习,不能剧烈运动,药物副作用让她上课打瞌睡,心理上也感到自卑。
转机出现在妹妹出生时。在医生建议下,父亲决定将妹妹的脐带血存入广东省脐血库。“当时检测出来只有一半点位相合,我说不管能不能用,先存下来。”这个决定在11年后成为拯救大女儿的关键。
2024年,随着半相合移植技术成熟,这份沉睡11年的脐带血被“唤醒”。此时15岁的小雅已坚持14年输血排铁治疗。移植后,她的血红蛋白稳定在120g/L以上,造血功能完全恢复,心理状态也明显好转,“比以前开朗多了”。
据了解,目前小雅还在服用辅助药物,预计明年可完全停药。小雅父亲现在常向他人分享:“脐带血真是无价之宝,是生命的备份。”
同样因脐血移植重获新生的还有深圳的小勇,2013年接受移植至今已12年,如今热爱篮球,成长为阳光少年。截至2025年10月31日,广东省脐血库已出库955份脐血用于地贫救治。从传统全相合到半相合技术的应用,脐带血移植正为更多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脐血回输五载,她成了班级最暖小太阳
“上一次见面时,他还要牵着手才能走,现在已经可以自己跑了。”距离上次回访已过去2年,刚上一年级的小爱(化名)完成自体脐血回输已有5年。小爱妈妈语气充满欣慰,如今的小爱不仅是班里受欢迎的孩子,更成为操场上自信奔跑的“小跑者”。
时光倒回2020年7月,2岁的小爱因出生时宫内缺氧导致脑损伤,发育远落后于同龄人:只会爬和坐,无法独立行走,语言仅限于发单音。回输脐带血前的近两年康复训练中,她进步微乎其微,一家人曾陷入迷茫。这份出生时储存的脐带血,成为康复历程的关键转折点。回输后,小爱在坚持康复训练和定期复查中进步加速:从需要搀扶到独立行走三四米,再到如今自由跑跳;认知和语言能力显著提升,从听懂指令到能完整复述15字句子,自主表达意愿强烈。
如今的小爱性格友善活泼,爱主动帮妈妈做家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会要求扎特定辫子、挑选衣物。不过康复之路仍有挑战,近年因眼睛不适面临视野狭窄、信息处理延迟等问题,学习和反应比同龄人稍慢,但在家人支持下稳步成长。小爱妈妈感慨,这份出生时储存的脐带血改变了孩子的人生。
截至2025年10月31日,广东省脐血库已累计出库6491份脐带血,成功救助4517位患者。脐带血应用已从血液系统疾病拓展至神经系统疾病、再生医学、罕见病等领域,全球相关临床研究超1600项,展现出巨大潜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彭衍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