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山大学怡园教师公寓首层掌声雷动、气氛热烈——随着红色绸缎应声滑落,“中大产业-工美智汇”供应链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同步启动的中大产业乡村振兴协作联盟,标志着“高校+国企+政府”三位一体、双向奔赴的乡村振兴“海珠样板”全面落地。
头雁集结、联盟启航:打造乡村振兴“最强大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在致辞中强调,服务国家、贡献社会,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区发展需要,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担当。中山大学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中山大学产业集团与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共建供应链创新中心,紧密联结了农业农村部“头雁项目”的发展理念、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宏伟蓝图以及“反向飞地”产业帮扶的创新模式,旨在探索一条以大学文化、科技人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与农特产品消费帮扶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中山大学将依托新成立的中大产业乡村振兴协作联盟,搭建一个开放、协同、共赢的合作平台,汇聚各方力量,实现共建体系、共拓市场、共育人才,推动被帮扶地区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受益:海珠区跑出帮扶“加速度”
海珠区二级巡视员庄承汶现场“喊话”:海珠区将当好“协作合伙人”,积极协调帮扶地资源,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优化营商环境,为联盟成员单位开展产业协作、技术转化、市场开拓提供优质保障服务。政府将助力把创新中心打造成为湾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产业协作示范平台,并率先把中心纳入“百千万工程”重点示范项目,让“海珠智慧”成为乡村产业链升级的新引擎。
“海珠-中大-广轻”三方协同:让“土特产”插上科技与文化双翼
广轻控股集团董事长戴智表示,广轻控股集团坚持“服务乡村振兴、传承工美文化、创新数字赋能”,依托工美港的载体优势、海珠区专项政策支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市场和创新资源,发挥“一县一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成功培育“梅州飞地”、“清新飞地”等多个反向飞地项目。此次供应链创新中心正是政企校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生动实践,广轻控股集团将与中山大学产业集团加强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协同创新,为帮扶地区提供“文化赋能+科技赋能+渠道赋能”一站式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乡村特色产业“孵化在湾区、转化在当地”。
从“输血”到“造血”: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
“过去我们给资金、送设备、帮卖货;今天,我们要让乡村企业把‘大脑’落户湾区,把身体留在当地!”中山大学产业集团总经理黄旭俊动情回顾,近年中山大学持续开展乡村帮扶,助力云南凤庆滇红、新会陈皮等特色产品创新成果落地。现在,供应链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坐拥1300㎡临街展厅,链接工美港园区、中山大学科技园等超10万㎡空间,将开辟一条连接乡村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创新通道。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特产品,借助创新中心数字化展销、路演发布、共享办公、中试验证等全链条功能,将成体系、成批次、成品牌地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千家万户。
首批“反向飞地”签约,架起资源互通的桥梁
活动现场,中山大学产业集团与广轻控股集团签署了共建战略合作协议;中山大学产业集团子公司广州中大校园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分别与云南凤庆、广东连州、高州等帮扶县市代表单位签订“反向飞地”合作。未来,创新中心将构建“中大品创”认证体系,线上线下同步打通大湾区的销售渠道,有力推动帮扶各地优质农特产品营销拓展。同时,通过文化、科技赋能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对接地特色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一艘驶向共同富裕的“创新航船”鸣笛起航
揭牌后,百余位嘉宾走进展厅-贵州高山毛尖、凤庆陈皮红茶、连州腊味、高州荔枝干……多个县域的百余款“宝藏”农特产品悉数亮相;云南生姜、德昂酸茶、青海牛羊肉、梅州蜜柚等全国头雁项目特色产品齐聚一堂。中山大学百年学府文化基因的注入,为传统乡土农特产品赋予新的活力;广州美术学院团队带来的“非遗+国潮”包装,让一袋普通茶叶秒变“湾区手信”。“以前卖原料,今天卖品牌;以前拼价格,如今拼科技!”凤庆县副县长林炜双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参会县域代表的心声。
此次“中大产业-工美智汇”供应链创新中心的启幕,是乡村振兴全新航程的鸣笛。未来,这艘集合高校智慧、国企担当、政府护航、社会参与的“创新航船”,将从广州海珠出发,驶向广东、云南、贵州、湖南、四川……驶向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