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4年11月17日,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现已满一周年。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党委书记许振强介绍,当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正加快构建以“梦想”号为核心的深海钻探技术体系。
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有望达到壳幔边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坚持陆海统筹,提高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把海洋单独列为一条重点任务。
“梦想”号船长179.8米,宽32.8米,总吨33000,排水量42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载员180人,全球海域无限航区,可在6级海况下正常作业、16级超强台风下安全生存,满足全球主要海域桥梁通行及码头停靠条件。船上建有基础地质、古地磁、无机地化、有机地化等九大功能实验室,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配置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需求,堪称海上移动“国家实验室”。
一年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聚焦依托“梦想”号加快打造深海钻探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油气、大洋科学钻探、大洋矿产、极地科考等任务需求,推进“钻前”“钻中”“钻后”关键技术攻关与装备研发,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技术能力有望达到壳幔边界。成功研发了全球首套万米级全海深海底电磁探测设备,探测指标国际领先,最大作业水深7758米,创造了全球最深水大地电磁作业纪录,已观测到海底以下50千米岩石圈软流圈界面,将为莫霍面钻探选址提供精准探测技术支撑。
其次,首创超深水无隔水管安全环保高效钻探模式。创新了全球首套2000米级深海无隔水管泥浆回收循环钻井系统,核心指标国际领先,可实现大洋钻探开放海域泥浆循环利用。
首次实现超深水钻探水下安全保障应急技术国产化。成功研制多功能泥浆举升和安全应急控制系统,构建复杂工况下双泵智能决策及应急协同技术体系,实现了深海钻探环境感知能力的自主可控。同时,国内首次突破深海动力与通讯非接触传输技术,实现了对钻探工况的实时监控。
完善了全球首套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测试系统
重要成果还包括完成国际首套垂直地震超前预测智能钻井技术及装备设计。提出了一种井中震源垂直地震超前探测实时指导深海钻探取心的智能化技术及装备系统,国际上首创将电火花高频震源放置井底,形成钻头震源与电火花震源双频震源。设计了一套超深水井下电动智能化取心工具,具备钻探取心参数实时监控可调技术能力。
依托“梦想”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提出我国大洋钻探深井长期观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包含井下长期观测、自由钻探监测、流体与微生物取样及智能井口装置等在内的成套技术装备,推动建立基于“梦想”号的井下观测取样技术体系,实现“钻后”对钻探井的长期监测,有望实时获取地球深部物质循环及时空变化特征。
同时,完善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包含自然伽马、电磁波电阻率、偶极子声波等多参数在内,高精度、低成本的随钻测井技术体系,可有效提升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地质精准识别能力。进一步优化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块技术,精准匹配深水低压作业需求,完善了全球首套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测试系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还完善了深海科学钻探装备体系。自主研发了适用于硬岩取心的电动取心钻具,以及适用于沉积物取心的液压活塞取心器和绳索锤击取心器,创新了海洋深孔钻井工艺。自主研发3000米级保温保压取心切割转移及分析测试一体化系统,以及适配于海底钻机的静力触探装置和原位保压取样工具。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任颖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