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竞技场上激战正酣,赛场外,一场属于每个人的“全民运动”也在南粤大地火热上演。从乡村篮球赛的激情呐喊,到社区马拉松的活力奔跑;从特殊学校运动嘉年华的温暖笑脸,到博物院中跨越古今的体育体验——全民全运的理念,正以多元、包容、温暖的姿态,融入城市的肌理,点亮普通人的日常。运动,不再只是奖牌与纪录的角逐,更成为连接社区、赋能乡村、照亮生命的共同语言。
乡村赛场的“精气神”
村BA火出圈,业余球赛成乡村“新民俗”
11月,正当“十五运”进行时,番禺区一场村BA比赛也火热进行中。这场“家门口”赛事,充分调动了街镇、村社的参与积极性,整场比赛历经13天、33场比赛。番禺区村篮赛不仅丰富了乡村体育文化生活,成为凝聚乡村力量、焕发乡村风貌的重要载体,更入选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彰显了“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和实际成效。
在读大学生胡朗轩来自大龙街新桥村,为了参加本次比赛,他及村篮球队队员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集中训练。队友们大多是上班族,每天下班后抱起篮球就到村篮球场集中。“我们都是业余的,但是大家都热爱这项运动,也想为村争一些荣誉。”胡朗轩告诉记者。新桥村的篮球氛围非常浓厚,他自小就经常见到村里的篮球场上训练的身影,埋下了要为村争光的“种子”。“我12岁开始打篮球,16岁进入村篮球队,至今每个星期有四五天要出来打篮球,每次至少2个小时,篮球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得益于新桥村对篮球运动的重视,篮球成了村民热捧的一项运动。村内设有多个篮球场,并且近年来持续对篮球场进行翻新、维护。“以前篮球场是水泥地,近年全部换成塑胶地板,平时我们打球,如果有破损跟村反映,第二天就修好了。”
新桥村最火热的篮球赛是每年春节前的“迎春杯”赛,分为成人组及青少年组,参与队员达到100多人,进行2周的比赛。每逢“迎春杯”赛,新桥村万人空巷,村内无论男女老少都到篮球场观赛,为所属方队的成员加油打气,异常热闹。“无论平时训练还是比赛,村民都特别踊跃给予球员支持。这次村BA的比赛场地离村有十公里距离,但村民吃完晚饭都匆忙赶到现场,为队员呐喊加油,来不了的亲戚朋友就在手机看直播,‘云加油’,非常温馨。”球队“小前锋”郭智豪说,无论比赛输赢,宗旨是大家齐心协力,“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帮兄弟聚在一起打球”。
为了培养青少年队员,新桥村在暑假期间开设公益篮球夏令营,让更多孩子接触篮球这项运动。“每个暑假开展2期夏令营,每一期有25名学生参加,由村聘请教练带着学生训练。让孩子们在暑期减少看手机的时间,也通过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新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篮球是村传统运动项目,一方面增强村民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给村民提供一个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比赛是一场体育竞技,村篮球队代表的是一种团结、协助、勇气拼搏的精神。未来,新桥村将继续推动文化体育活动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文化繁荣贡献更多力量。”
新桥村篮球运动是番禺区的一个缩影。在番禺,篮球是一项普及度极高的运动,几乎每个街镇、每个村社都拥有自己的篮球队。篮球场是每个村社的标准配置,很多村甚至拥有多个灯光球场。今年,借着十五运的东风,番禺区多个街镇开展运动比赛项目,激发市民运动热情,让更多人爱上运动,享受运动。
社区空间的“运动汇”
桥下空间变身运动场,社区体育成邻里“黏合剂”
在奥运跳水冠军孙淑伟为所有参赛者送上鼓励与祝福后,发令枪响,越秀区白云街5公里迷你马拉松比赛正式开跑。二沙岛晴波路化身活力赛道,赛道一侧是粼粼珠水,一侧是都市绿荫,选手们在这条“最美赛道”上挥洒汗水,挑战自我,构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为迎接全运会,白云街掀起一场全民运动的热潮。以“魅力白云,添彩全运”为主题,2025年白云街第三届地区运动会从10月15日到10月25日,羽毛球、乒乓球、5公里迷你马拉松、八人足球、三人篮球等五个项目依次展开。其中,迷你马拉松项目作为广州越秀海丝文旅周“越潮”运动荟重要一环,线路串联起珠江沿岸广东省美术馆、星海音乐厅、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二沙岛体育公园等文化体育地标,让市民在奔跑中感受到“十五运”期间广州的城市魅力。
白云街道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郑郴美介绍说,街道2023年开始举办运动会,目前已经举办到第三届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地区运动会参与单位和参与人数是三年以来最多的,有50余家机团单位、企业以及500余名干部职工参与,运动健身已经成为了一项流行趋势,融入了大家的日常生活。
除了常规的竞技项目,今年特别设置了趣味运动会作为先导,主要是考虑到还有不少群众不擅长竞技项目,更注重参与性和娱乐性,适合全年龄段人群,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养成常态化运动习惯。
“白云街辖内二沙体育训练中心诞生了中国体育多个‘第一’,也培养了多名奥运冠军,此次邀请广东培养的奥运冠军孙淑伟来助阵,是希望以榜样力量引领健康风尚,让拼搏精神从‘专业竞技’延伸至‘全民健身’。”
为营造多彩全运氛围,紧扣“全民全运,惠民共享”主题,白云街利用街道社区运动场地,围绕广州大桥底、海印大桥底等桥下空间,盘活辖区内的“金角银边”,激发全民迎全运的热情。广州大桥底约1.38万平方米的闲置空间进行活化利用,目前桥底空间北段的乒乓球场地已率先免费开放,还设置匹克球、网球等运动场地,将于今年底全面对外开放。广州大桥底的改造也将串联起西侧的二沙体育公园及相关球场,东侧的宏城公园、艺术公园,跑步、打球、休闲、露营等人群构成珠江畔最鲜活的风景线。
据了解,白云街道将考虑多举办特色性群众体育活动,如咏春、毽子、滑板、跳绳、亲子趣味城市定向赛等,为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人群搭建社区运动平台,让大家在运动中结识新朋友,增强社区的粘连性。
通过社区运动,全运精神融入基层建设,居民从参与运动到参与社区治理,与社区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模式。比如有一位社卫中心的医生,在参加运动会的时候,对街道社区的工作了解更深,主动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此外,全民运动还增加了街道和辖内各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增加了辖内各单位之间沟通交流,利于街道做好暖企、惠企服务,企业之间也能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全运会是国家最高水平的综合性竞技运动会,彰显了国家竞技体育的实力,而街道的地区运动会则是全运会的‘基层延伸’,街道的地区运动会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大家不仅是运动比赛赛事的观看者,也成为参与者。”街道负责人表示,通过身边的运动赛事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当中,也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在相互协作中建立友谊,增进邻里感情。
特殊教育的“向阳花”
体育如光,照亮每一个“最好的自己”
投壶、蹴鞠、醒狮、花毽……近日,一场以“全运同心 特奥同行”为主题的融合运动嘉年华,在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的操场上热烈举行。活动巧妙串联起五项跨越“古”与“今”的运动项目,让众多特殊孩子沉浸式体验非遗体育的魅力。“加油!再往前一点!”“太棒了,你做到了!” 现场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运动的快乐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活出同样精彩的人生。”启智学校党总支书记聂永平告诉记者。作为全省最早创办的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之一,启智学校多年来深耕特奥运动实践,通过多元融合的举措,帮助特殊学生在体育中收获成长、自信与尊严。据她介绍,学校在2018年创新组建了跨学科“特奥攻坚组”,25名成员涵盖体育、美术、社工、职业教育等多个专业领域,将体育与康复治疗、课程教学、社区融合紧密结合。同时,针对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还打造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运动场景。
除了刚刚落幕的融合运动嘉年华,今年12月底,学校还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特奥运动嘉年华”。聂永平说:“这是学生们最期待的盛会。”与传统竞技赛事不同,“特奥运动嘉年华”以趣味参与为核心,设置了障碍跑、趣味投篮、团体接力等适配性强的项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站上赛场、感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发现,传统竞技模式只能让少数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大多数孩子只能旁观。我们想改变这一点,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她补充道。
记者了解到,启智学校还引入了地滚球、轮滑、篮球、足球、举重等多种运动项目,并与世界羽联、专业体育俱乐部等机构合作,邀请专业教练走进校园开展指导。聂永平在特殊教育领域耕耘二十余年,亲眼见证体育带给特殊学生的蜕变。她表示,学校的育人理念已从上世纪90年代侧重生活技能训练,全面升级为“五育并举”的全人发展模式,“会体育”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素养。“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激发特殊学生自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一座桥梁。我们不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冠军,但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体育中找到快乐,看见自己的进步。”
据悉,自办学以来,启智学校已累计培养出超过50名全国特奥冠军,斩获奖牌总数超过300枚。2021年,在特奥田径项目中,启智选手表现尤为亮眼,一举夺得7枚金牌。聂永平认为,随着十五运的举办,“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而特殊群体的积极参与,让这一理念的内涵更加完整。“他们并非‘特殊’的旁观者,每一个生命,都能够在体育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穿越古今的“运动会”
南越王宫里,打响一场文化全运
“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文化载体。”走进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拉弓、投矢、挥杆的身影与欢声笑语交织,一场跨越古今的“运动嘉年华”正热闹上演。记者了解到,该院紧扣“全民运动”与“残健共融”主题,将岭南历史文化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策划推出“同心同行 悦动全运”系列活动,为十五运会注入浓郁文化气息与人文温度。
今年11月至12月的每个周六,王宫展区免费向公众开放“捶丸·雅戏”“投壶·问礼”“弩机·乾坤”等古代运动体验项目。参与者手持复刻器械,在专业指导下沉浸式感受传统体育的雅致与趣味,直观触摸古代运动到现代竞技的演变脉络。
“我们将古代运动与现代竞技相结合,就是希望公众在亲身参与中,更深入地了解南越文化、感受岭南历史魅力。”南越王博物院公共服务部宋子莹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运动+体验”的模式,相较于单向文化输出,能让观众获得更深刻的沉浸感与认知度。
系列活动特别邀请越秀区启智学校的特奥运动员,与普通观众、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互动。同时,携手多民族学校,引入“嘎拉哈”“背篓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宋子莹解释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青少年在运动中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此外,活动也面向北京街社区等周边居民全面开放,实现特殊群体与普通公众的共同参与。值得一提的是,此类“文化+运动”活动并非临时安排。宋子莹介绍,博物院常年开展体育类主题活动,节假日与周末还增设夜场及大型体验项目,持续推动文化活态传承。
从特奥融合互动,到社区居民、少数民族青少年专场体验,再到每周定期的公众开放日——南越王博物院正以一场场“运动嘉年华”,将全民健身的热潮与厚重的历史积淀相融合,为“十五运会”的“全民运动”理念写下温暖而生动的实践注脚,探索出一条“活态”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融合的创新路径。
专家观点
全民全运,一个都不能少!
政协委员呼吁构建“全龄友好型”全民健身体系
第十五届全运会赛事正酣,赛场内外,全民健康如何实现“一个都不掉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广州市越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聂永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十五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举办,区域内体育氛围日益升温,正是推动全民健身走向深入的关键窗口。“全民全运,核心在于‘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她强调。
2024年,聂永平参与撰写的《借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全运会为契机,推动全民体质健康提升》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并在政协大会上宣读。提案直指当前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短板——调研数据显示,居民运动意识不足、社会体育氛围不浓、基础体育设施与专业指导匮乏、残疾人运动质量缺乏关注,是当前面临的四大难题。“后疫情时代,公众健康意识确实在增强,但科学健身的配套服务仍显滞后。”聂永平指出。
针对这些问题,聂永平在提案中提出多项具体建议。在机制建设方面,她呼吁优化公共体育空间使用机制,推行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并配齐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不少社区健身路径缺乏科学指引,居民运动损伤时有发生。”在设施升级方面,她主张完善“十分钟健身圈”,在越秀公园、东湖新村等地加装智能健身设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拓展运动路径。“要让居民‘想运动、能运动、爱运动’有场所、有指导。”
此外,提案还建议围绕武术、醒狮、花毽等广府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开展体育文化节、群众竞赛等活动,促进区域体育文化交流与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提案特别为特殊群体设置了专门建议。“我们建议对3至18岁的特殊儿童青少年开展体质健康摸底,并提供个性化运动方案。”聂永平表示,应依托儿童友好社区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特奥融合运动嘉年华,推广平等、包容的体育精神,让全民健身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燕芬 谢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