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国际肥胖学会心脏代谢疾病工作组(International Obesity Society Working Group on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日前发布简要指南,针对肥胖合并心血管代谢疾病(CVMD)患者,系统整合了生活方式干预、新型药物疗法(如GLP-1受体激动剂)及代谢手术的多学科管理策略,旨在建立从BMI分层到个体化治疗的标准化临床路径,改善患者心血管预后及长期生存质量。
肥胖不仅是体形问题,更是威胁生命的慢性病。全球约10亿人患有肥胖症,而合并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死亡率显著增加。肥胖与心血管代谢疾病(CVMD)的共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科学有效的体重管理不仅能改善血脂代谢指标,更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体重管理策略不断优化,从生活方式调整到创新药物,再到代谢手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为您解读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手术的多学科管理策略实现安全减重,让心脏与体重一起“减负”。
该指南由一个多学科小组(内分泌学家、心脏病学家、减肥外科医生等)制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黄源为通讯作者。他们系统地回顾了2014-2024年的证据,并基于近十年循证医学证据,为这类特殊人群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疗策略。
指南指出,对于所有BMI≥27.5kg且肥胖的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治疗的基石。地中海饮食被证实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效果优于传统低脂饮食。在运动方面,增加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配合抗阻训练,可有效改善代谢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心理行为干预在维持长期减重效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训练。
当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时,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近年来,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展现出卓越的减重和心血管保护作用。临床数据显示,司美格鲁肽治疗68周可使患者体重下降15%-20%,同时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这类药物为肥胖合并CVMD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在临床实践中,药物疗法结合生活方式的改变,被用于促进BMI≥30或≥27.5并至少患有一种肥胖相关疾病的成人个体的减重。
对于重度肥胖患者[BMI≥35或≥30 患有显著肥胖相关疾病的患者(亚洲人群的BMI阈值应降低2.5)],代谢手术仍是最有效的长期减重方案。多项研究证实,手术不仅能带来显著的体重下降,更能改善甚至逆转多种代谢异常。其中,胃旁路术和袖状胃切除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术式,可使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降低。术后规范的营养管理和长期随访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
指南还强调,肥胖合并CVMD的治疗需要采取阶梯式、个体化的综合管理策略。从生活方式干预到药物治疗,再到代谢手术,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指导和定期评估。
国际肥胖学会(International Obesity Society, IOS)创始人兼理事长、暨南大学肥胖代谢研究所副所长杨华告诉记者,肥胖治疗正朝着精准化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通过整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前沿技术,结合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医生将能为每位患者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将心血管科、内分泌科、减重外科等专业力量整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