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创造”
今年“双十一”,一场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创造”的行业深度转型正在发生。各电商平台大促周期持续延长已成常态,2025年“双十一”最长周期为37天,而“618”为39天。
理性消费观念已经深度渗透,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面对大促时依然选择按需购买(35.6%)和拒绝冲动消费(31.8%),为年度最优价格(44.6%)和优惠简化直接(42.6%)而埋单。“直降让利”简化规则,AI与即时零售成为新引擎,情绪消费商品热销,“双十一”从流量争夺转向存量深耕,需求已从单纯价格敏感转向高品质、智能化、情绪价值等多元维度。
1
消费更有计划 集中囤货行为显著
数据显示,“双十一”活动消费者参与率达到66.5%,八成消费者在“双十一”首周已完成参与,74.77%的首单消费者购买的是“日常刚需商品”,仅7.69%因“参与感”购物。从参与动机来看,日常必需品囤货(28.9%)与真实优惠降低成本(27.2%)是驱动消费者参与的核心因素;而在未参与人群中,活动规则过于复杂(33.3%)成为阻碍其加入的重要原因。“双十一”已从冲动消费驱动转向理性需求主导。
电商平台通过提供年度最优价、简化优惠规则及创新科技体验等实际价值,有效维系了消费者对活动的理性参与热情,电商行业需从“流量刺激”转向“价值深耕”以平衡可持续增长。
理性消费理念也体现在消费者对预算规划和购买策略的调整上。22.27%的消费者预算在1000-3000元,22.23%的消费者预算在3000-5000元,而有20.09%的消费者没有明确预算,根据实际需求购买。这种灵活的预算态度,体现出消费者对购物决策的自信,不受大促氛围绑架。
购买策略方面,消费者也展现出更加精明和有计划的特点。26.21%的消费者选择“分两批次购买”,25.49%的消费者会“跟随平台节奏,多波段下单”,仅13.70%的消费者选择“一次性购齐”。这种分批购买策略反映了不急于在第一时间完成所有购物任务,而是根据实际需求和优惠情况灵活决策。
数据显示,高达76.40%的用户明确倾向“现货模式”,仅15.10%的用户仍愿接受“预售模式”。此外,“双十一”消费者购买最多的商品是生活日化类(38.7%),其次是食品饮料(34.3%)。生活日化与食品饮料作为高频刚需品,“双十一”期间消费者集中囤货行为显著,反映出电商行业正从非必需性消费向日常高频需求倾斜的趋势,这将推动品牌更注重产品性价比与供应链效率,强化用户长期消费黏性。
2
消费市场新范式 情绪价值驱动下单
2024年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达23077.67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4.5万亿元。在2025年“双十一”期间,“情绪价值驱动购买”已成为主导消费市场的新范式。分析师认为,情绪价值已超越传统功能属性,成为消费决策的核心驱动力。
抖音数据显示,超1.2万非遗相关商家直播销售额同比增长200%,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福州大漆、江苏苏绣、苏州核雕等非遗好物深受消费者青睐。这些曾被视为“小众”的传统工艺,通过直播间生动详尽地展示和讲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交易,更是一种文化消费的崛起——消费者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日益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
抖音潮玩市场,直播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国潮玩具商家数量同比增长71%,模型机甲、游戏周边、电动遥控玩具、潮流玩具、拼插积木备受消费者青睐,凸显了年轻一代为兴趣与情感付费的“悦己”倾向。
3
年轻群体新选择 线上下单小时达
“国补”与大促深度融合成为今年“双十一”的突出特点,政府补贴政策与平台优惠叠加,部分商品折扣低至五折,有效刺激了消费需求。这一政策尤其在家电、数码、家装等领域表现显著,对消费提振起到积极作用。以天猫平台为例,“国补”叠加“双十一”优惠,带动海尔、美的、源氏木语、石头等品牌开售首小时迅速破亿元。
从数据可见,政府推出的“国补”政策对家电等大宗消费品进行补贴,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市场经济的恢复和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推动了手机数码及服装的销售增长。数据显示,家用电器、手机数码、服装是2025年“双十一”第一阶段销售额占比较高的品类,销售额分别为1614.2亿元、1433.7亿元、1353.5亿元。
家用电器稳居销量榜首,不仅印证了其刚需属性,更折射出“技术+政策”双轮驱动的行业变革。这一规模增长并非简单的量增,而是结构性升级的必然结果,在AI技术普及与“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拉动下,智能家电、嵌入式厨电等高端品类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京东数据显示,AI平板成交额同比增长200%,大屏AI手机增长150%,而苏宁易购85英寸大屏电视销售占比超62%,零嵌、平嵌冰箱占比更是突破九成。
健康功能同样成为刚需,多筒分区洗衣机、净味除菌冰箱等细分品类增速显著,智能家电整体销售占比已超55%。其中,美的依托“线上旗舰店+线下体验店+即时零售闪电仓”的三维网络,实现县域市场48%的增速;海尔则通过卡萨帝高端线抢占一二线市场,嵌入式厨电份额持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即时零售正重塑家电销售链路,美团闪购3C家电闪电仓销量同比增长近500%,移动空调、运动相机等品类增速超10倍,“线上下单、小时达”成为年轻群体新选择。
4
综合电商持续领跑 内容引领消费变革
数据显示,2025年11月11日,淘宝APP用户规模同比增长4.2%,达5.08亿;拼多多APP用户规模同比增长2.5%,达4.14亿;京东APP用户规模同比增长9.8%,达2.27亿;抖音APP、快手APP、小红书APP用户规模分别为6.32亿、1.96亿、1.22亿。
淘宝/天猫凭借全品类生态与用户习惯巩固了日用品、服饰美妆等大众品类的核心地位;京东依托3C数码的供应链优势保持该领域领先;而抖音等新兴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切入细分场景,共同推动电商行业从全域竞争转向“优势品类深耕+特色场景突破”的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消费者选择平台时,正品保障(41.95%)、给力的价格和促销力度(44.54%)、物流配送快(41.87%)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40.12%)成为用户最重要的四大考量因素。
整体来看,淘天、京东等综合电商继续领跑市场,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在首轮爆发期实现了销售额的大幅增长。随着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的加入,电商平台间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10月9日至11月11日,抖音平台上有超过10万商家直播销售额同比翻倍,6.7万个品牌销售额同比翻倍,销售破亿元单品数同比增长12%,销售额破千万元的店铺直播间数同比增长53%。
在美妆这一核心市场,直播销售额破千万元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313%。今年“双十一”期间,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的商家销售额同比增长486%,滚筒洗烘一体机、擦窗机器人、运动相机销售额增幅分别达813%、401%和591%,平板电脑与轻薄笔记本也实现125%和162%的增长。
数据的倍数增长,折射出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转型:一方面,今年的直播电商已经成为刺激消费、拓展市场新空间的重要引擎;而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决策逻辑正从“需要什么买什么”的主动搜索,转向“喜欢什么买什么”的兴趣激发。这场由内容引领的消费变革,正在改变市场格局,为商家,尤其是传统产业与中小业者,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5
跨平台购物行为普及 即时零售加入“战局”
跨平台购物行为普及。数据显示,单个消费者平均在3.7个平台有过消费。消费者偏好的“双十一”购物平台前三名是淘宝/天猫、京东和拼多多,即时零售新兴渠道如美团闪购也占据16.7%比例;其中选择在美团闪购平台购物的主要因素有品牌供给、活动优惠及履约保障。
数据显示,即时零售销售额达670亿元,同比激增138.4%,不仅是物流与履约的升级,更成为电商大促的新变量,它改变了流量分配、消费路径和品牌增长逻辑,也标志着线上线下融合的下一阶段正在加速到来。2025年“双十一”期间,即时零售通过打通“近场”与“远场”供应链,形成全渠道闭环,补上传统电商时效短板。平台整合本地商超、前置仓与骑手网络建立起高密度配送网,助力提升用户黏性。
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超半数(51.3%)的消费者体验过AI问答搜索,超七成的消费者对AI的体验感到满意。近三年“双十一”网购中,有37.6%的消费者每年退货3-5件;买后降价(47.5%)是最主要原因。有49.2%的消费者希望优化售后服务;在促销形式上,33.0%的消费者希望能够有无门槛直降的新形式。
直播电商构建了一个“优质内容+智能算法”双轮驱动的生态,将消费场景从传统电商“人找货”的搜索式、目的性购物,转变为“货找人”的发现式、兴趣化消费。
数据来源
艾媒咨询《2025年中国电商“双十一”消费大数据监测报告》
QuestMobile《2025年双十一洞察报告》
抖音《2025“抖音商城双11好物节”数据报告》
SYNTUN星图数据《2025年双十一全网销售数据解读报告》
网经社《2025“双11”大促数据分析与洞察报告:消费行为篇》
燃数科技《2025年双十一第一阶段数据洞察》
艾瑞咨询 电数宝 小红书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韵
■制图:廖木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