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家A股上市公司启动赴港上市进程——天味食品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实现“A+H”两地上市,此举被行业视为其加速迈向国际市场的标志。
最近几年,受原材料成本波动、市场竞争激烈及消费需求波动影响,天味食品的业绩增速有所放缓。今年上半年,天味食品营收净利同比双降。随着国内复合调味品市场从增量竞争走向存量洗牌,天味食品的资本动作,是寻求突围的必然选择。然而,要走通国际化路径,走上国际餐桌,天味食品乃至整个国内调味品行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
前三季度增收不增利
线下表现拖累营收增速
资料显示,天味食品专注于复合调味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旗下拥有“好人家”“大红袍”等六大品牌,产品包括菜谱式调料、火锅调料、酱料及其他多个品类,主营业务涵盖传统零售、在线零售和餐饮定制三大板块。截至2025年10月30日,公司总市值超120亿人民币。
天味食品于2019年4月在上交所上市,此次计划通过赴港上市拓展境外融资渠道,或有助于公司减少对单一资本市场的依赖。
上市后,天味食品的业绩表现较为稳健,2019年—2021年分别实现营收17.27亿元、23.65亿元和20.26亿元,同期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97亿元、3.64亿元和1.85亿元。
2022年至2024年,天味食品的营收和净利润连续增长。不过近年来的业绩增长速度已逐年放缓。据财报,公司在这三年间的营收增幅分别为32.84%、17.02%和10.41%,净利润增幅分别为85.11%、33.65%和36.77%。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营收同比减少24.8%,净利润同比下降57.53%。
今年上半年,天味食品营收净利同比双降。彼时,公司表示:“尽管上半年整体承压,但随着经营策略调整见效及市场需求的逐步恢复,二季度经营业绩呈现反弹,单季营收同比增长21.9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2.72%。”
今年前三季度,天味食品实现营收24.11亿元,同比增长1.98%;归母净利润3.92亿元,同比下降9.3%;扣非归母净利润3.57亿元,同比下降8.1%。
从主要产品营收情况来看,天味食品不同品类表现差异显著。备受市场青睐的菜谱式调料,在前三季度营收达13.3亿元,同比增长5.26%,成为所有品类中增速最快的核心产品;香肠腊肉调料收入为1.58亿元,同比下降27.87%;火锅调料收入8.06亿元,同比增长1.59%。
报告显示,天味食品线上、线下渠道呈现“二极分化”:其中,线上渠道营收达6.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27%,成为拉动整体营收微增的核心动力。反观线下渠道,同期营收17.63亿元,同比下滑10.35%,成为拖累整体营收增速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天味食品并非首次谋求国际化融资。公司曾于2022年筹划在瑞士发行GDR,但该计划于2023年9月终止。
值得关注的是,港股市场已聚集了多家调味品上市公司,今年的6月19日,海天味业登陆港股市场,成为调味品行业首家“A+H”双重上市企业。安井食品也紧随其后,于7月4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上市的速冻食品企业。
有分析认为,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选择跟进“A+H”双平台布局,并非偶然的战略选择,而是中国调味品行业在“国内内卷加剧、海外机遇显现”的格局下的集体探索。
2
竞争态势加剧 出海成必选项
可以看到,整个调味品行业都陷入极度内卷之中,终端动销普遍承压,天味食品也在进入到下半年才开始好转。同时,天味食品通过并购拿下食萃食品、加点滋味等线上渠道的优势品牌,带动其线上业绩高速增长。据天味食品在港交所披露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天味食品共运营了72家自营网店。
尽管如此,天味食品的整体业绩依旧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
回溯天味食品的业绩,今年前三季度,是天味食品自2019年4月A股上市以来,除了2021年业绩全线下滑之外,营收、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增速均陷入“三连降”,尤其是净利润层面,首次呈现负增长。
在招股书中,天味食品号称是中国领先且快速增长的复合调味品公司。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是中国第一大菜谱式调料及中国第二大火锅调料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9.7%及4.8%。
而近两年,几乎所有复合调味料企业都开始布局菜谱式调料品类,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去年,天味食品还因要求经销商禁止销售竞品引发行业热议。
而作为天味食品的老对手,海底捞关联公司颐海国际虽然在菜谱式调料方面不及天味食品,但在火锅调料品类层面要明显强于天味食品。
以2024年为例,天味食品的菜谱式调料和火锅调料收入分别为17.71亿元和12.65亿元,而颐海国际这两项的收入分别为7.87亿元和40.85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天味食品的菜谱式调料和火锅调料收入分别为8.96亿元和4.28亿元,颐海国际则分别为16.83亿元和4.9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天味食品,颐海国际在菜谱式调料方面处于劣势,但一直在奋起直追。2024年,颐海国际的菜谱式调料的增速为26.6%,天味食品的增速只有16.56%;今年上半年,颐海国际的增速为8.2%,天味食品只有1.06%。
然而,天味食品无论是在菜谱式调料还是火锅调料方面,面临的竞争对手远不止颐海国际一家。天味食品在招股书中坦言,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市场参与者数量已超过1000家,其中菜谱式调料行业和火锅调料行业的市场参与者数量均超过500家。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认为,天味食品现在体量小、利润低,抗风险能力不足,且护城河尚未牢固建立。公司过度依赖火锅底料单品,可能导致市场接受度主要局限于华人聚居区及东南亚地区,在欧美主流市场缺乏普遍竞争力。
3
存量竞争时代 黑马“松茸调味料”突围
随着调味品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尽管复合调味料逐步成长为最大的增长引擎,而单一品类近两年却跑出了“松茸调味料”的黑马。
2024年,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按收入计,下同)达到4981亿元;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城镇化率提升、调味品品类多元化及销售渠道拓展等因素驱动,预计到2029年将扩大至6788亿元,自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4%。
其中,单一调味品(酱油、醋等)市场规模达到3716亿元,占整体调味品市场的74.6%。不过,单一调味品2020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只有1.4%,预计到2029年,单一调味品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至4759亿元,自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1%。
其中,在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中,鸡精仍是最大的单一品类。2024年,鸡精市场规模为307亿元,占复合调味料总市场的24.3%。
近两年,鸡精的风头逐渐被“松茸”调味品抢去。调味品行业的新晋头牌——松鲜鲜,凭借“松茸”概念的创新挖掘,在调味品类目中快速的抢下了自己的份额,甚至引领了调味品类目中的“轻奢原料风”。
《2025Q3调味品市场回顾》报告显示,本季度松茸鲜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速高达68.21%,在9大调味品类目中领跑。然而,凭一己之力将松茸鲜品类带火了的松鲜鲜,却出现了市场份额的同比下跌。
突然爆红之后,松鲜鲜也陷入了争议。今年3·15期间,有媒体报道,根据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车振明教授的观点,指出“玉米酱粉”存在安全隐患。此后,松鲜鲜发表声明,表示玉米酱粉和味精工艺并不相同,不存在安全问题。
得益于“懒人经济”“宅经济”的发展,很多行业进入了重塑期,消费场景从线下转到线上,消费者更愿意为高品质、健康的调味品买单。
因此,主打健康,凭借私域引流,松鲜鲜在行业结构转型中快速成长。为了拓宽渠道,2021年松鲜鲜开始布局线下市场,目前其线下零售终端超过20万家,零售额和线上平分秋色。补全了线下短板,但松鲜鲜依旧面临价格高于同类产品的问题。
据马上赢数据,2022Q2至2024Q4期间,松鲜鲜在复合调味料领域每百克售价要高于同类目均价150%左右。记者在京东商城看到,同样声称“可替代鸡精、味精,松茸提鲜”功能,松鲜鲜旗下的“松茸鲜调味料”125克,售价13.9元。而“北萃松茸鲜”同样价格,规格却多达320克;“林小生松茸调味料”400克,售价19.9元;“轻时松茸鲜”400克仅售10.6元。
松鲜鲜份额之所以下跌,或是因为松茸鲜类目快速扩张,参与者快速增加的原因。松鲜鲜更是面临新老品牌的“围剿”,例如太太乐、莲花、吉得利、爷爷的农场、家乐、京东京造等一大批品牌都推出了相似的产品。
近两年消费分级明显,调味品降价促销已成常态,况且如今老牌巨头们都杀入松茸领域,松鲜鲜的挑战才真正开始。
■新快报记者 陈福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