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26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与国家老年大学联合发起的“糖疹联防,稳住血糖——乐龄健康第一课·慢病科普专项行动”在国家老年大学开讲。此次公益课面向50岁以上“备老人群”,聚焦带状疱疹这一中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与慢性病的共病风险,旨在提升乐龄人群健康素养,加强慢病共管与医防融合,唤醒其“主动健康”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数据显示超90%成人体内潜伏该病毒,约1/3人一生中会罹患,50岁及以上中老年及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为高风险人群。其典型症状为贯穿病程的剧烈疼痛,常被描述为灼烧、电击、刀割般,老年患者痛感更重,易引发焦虑、睡眠障碍甚至丧失自理能力,且更易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疼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导致药物依赖或抑郁。
糖尿病与带状疱疹的共病风险尤为突出。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削弱免疫细胞功能、损害神经血管,使机体防御出现缺口,患带状疱疹风险比常人高60%。共病后,患者痛感更强、PHN风险增加,剧烈疼痛引发的应激反应还会导致血糖控制恶化(24%患者受此影响),形成“糖”“疹”恶性循环。秋冬季节,中老年人尤其是慢病患者还同时面临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等感染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和老龄健康管理处处长赖建强指出,此次行动是我国老龄化与慢性病谱系交叠背景下,精准聚焦“多病共管、医防融合”的具体实践,期待为提升中老年慢病人群健康水平、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公共卫生防线添砖加瓦。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强调,带状疱疹治疗多以抗病毒及镇痛为主,长期过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建议高风险人群树立“主动预防优于被动治疗”观念,通过接种疫苗等科学手段提前干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呼吁,临床管理思维需从“单独控糖”升级为“共病联防”,在临床路径中纳入带状疱疹风险评估与预防指导,如血糖稳定时接种疫苗,减轻感染叠加负担。
面对共病恶性循环及治疗局限,“预防先行”与“医防融合”是核心战略。社会层面需公卫与临床联动,将预防关口前移至社区;个人层面需中老年及慢病群体主动纳入科学预防,如接种疫苗,共同筑牢乐龄健康防线。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财威表示,社区是医防融合主阵地,已纳入国家级慢病防治技术推广网络,探索“防治管”一体化服务模式,社区医生需精准健康教育,扭转被动应对观念,建议慢病患者病情稳定时咨询接种疫苗。
国家老年大学直属学院院长刘彩梅强调,平台聚合资源,将科学知识转化为中老年易懂的课程,激发大家成为健康生活主力军,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鼓励成为家庭和社区健康榜样。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