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11号线开通,一个名叫“棣园”的站名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个老城区中不大的村落默默静守着自己的慢生活时光,在一片现代时尚的住宅小区包围中依然故我。它隔壁相邻的村,曾经发生过一段刻骨的喋血记忆,值得缅怀记取。
01
棣园
那一条被三角梅铺满的陋巷
棣园是个村,现存面积不算大,南北走向的主街“棣园里”串起八条东西走向的小巷道,带着一种“遗世”感隐在一隅。
棣园之名取“棠棣之花”的意思,指兄弟情义。开村年限一说宋朝时期有范姓居民迁居至此,二称清嘉庆年间即公元1796到1820年开村。范为棣园村的大姓,且曾一度为独姓,村内现存两座祠堂斌阳范公祠和阳山范公祠均为广州市海珠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棣园有二景,鸡蛋花和三角梅,各执棣园里的南北两端。位于南端的是从地铁棣园站C出口出来后进入棣园村所见的一排数棵鸡蛋花树,树龄超70年,枝干粗壮苍劲,映衬得巷道古朴意蕴横生。有心人拾起跌落的鸡蛋花,挑形态尚完好的一排排摆在道旁石凳上或铺在锁住水表的框框上,看似漫不经心却信手拈来的浪漫,恰是点滴岁月中令人慨叹的美妙情趣,生活里的小确幸。
三角梅主要集中在北端的棣园八巷,是本村一名姐姐种养的,数量恐怕超过了一两百盆,一路走来沿途零零散散都看得到,直到棣园八巷这如梦幻的鲜花小巷出现在眼前,风乍起,枝叶与花朵肆意地随风摇曳,懒洋洋的三花猫趴在巷道上,一幅天人合作完成的美好图画扑面而来。
村尾重修的闸门楼上,有一幅藏尾石刻对联曰:“人杰贤昆棣,地灵毓秀园”,棣园虽小,却也依然地灵人杰。
02
南石头
那一段不能被忘怀的历史
棣园村的“邻居”,是清时同属番禺县茭塘司辖内的南石头村,如今村内还有一枚“番禺县政府指令”石碑,就是当时的番禺县政府对两村土地纠纷作出的判决指令,虽然石碑上的字有三分之二被风化得基本看不清,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南石头乡乡立”等字样还是看得很真切。
同样是地铁棣园站的C出口,沿着与棣园村相反方向的南石路步行约七八分钟,就是南石头村的范围。这一片区域在200年间先后经历过三次重大历史,不能也不应被遗忘。
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时任两广总督阮元奏请建造大黄滘炮台群,经几十年时间多次增扩建不断完善,组成了包括南石头镇南炮台、江中小岛上的车歪炮台、珠江西岸东塱炮台等在内的炮台群,镇守珠江后航道。2022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南石路28号原五羊摩托车旧厂地块发掘出清代炮台和民国监狱等重要遗存,确定了南石头村曾是清代镇南炮台所在地,对清代广州城防江防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民国二年(1913年),广东省警察厅将镇南炮台改为惩戒场,用于收容轻罪犯人和不良少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实施“清党”制造白色恐怖,大批共产党人被关押在此,“惩戒场”也改称“惩教场”,因位于南石头村,故也俗称“南石头监狱”。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南石头监狱关押或被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共计超过2000名。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大量民众逃亡香港;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军暴力驱赶居民,并在南石头村设立了“海港检疫所”,实质上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波第8604”的分部,所谓的“难民收容”其实等同于被细菌武器试验屠杀……
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州造纸厂在南石头的邓岗(今南箕路北段)修建宿舍楼,挖出大量人骨,厚度深两米,范围达100多米。直到1993年,侵华日本华南派遣军“波第8604”部队第一课细菌检索班兵长丸山茂首度公开揭露日军在广州屠杀香港难民的细菌战情况后,真相才大白天下,厂方也才知道为什么南石头地下会掩埋着如此多的人骨遗骸。
兴隆大街44号之一是一栋两层高的单体建筑,这就是残存监狱遗迹中的一处,门前挂着“南石头监狱遗址与海港检疫所旧址”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牌匾。原本米黄色的外墙被时间冲刷得斑驳不堪,即便在温暖的阳光抚摸下仍予人阴冷之感,唯有那不知什么人放在文保牌匾下的鲜花,给这片曾经沾满血腥与罪恶的地方添加了一丝救赎般的温柔,以及不可忘却的纪念。
03
珠江边
那一抹水天一色的壮阔
穿过“番禺县政府指令”碑所在的小院落,可以直通珠江边。这一段江岸路,左右两头都被封着,但却很适合在天气好的时候拍摄大片。
站在江边,有钓鱼爱好者放着鱼钩,人就悠然地坐在一旁耐心等候。江对面橙色塔吊位的所在是广船——这一江两岸,是曾经撑起广州工业发展史的一江两岸,在历史车轮一轮又一轮滚动的光年中不断进行着产业迭代,如今逐渐变成各种“产业园”再出来与你我相见。
塔吊旁那一片看上去绿茸茸的小岛,便是车歪炮台所在的岛,1993年车歪炮台被公布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军事区域并不对公众开放,只可远观。
江面上偶有作业的运沙船缓慢驶过,与对岸那些拔地而起的在建高楼形成一动一静、一快一慢的双重对比,而铺天盖地般的云层与努力想要穿透云层的阳光和蓝色天空,共同组合成天大地大、万物皆渺小的既视感,令人无限动容……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