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培训提升,幼师放弃更高收入工作重返幼儿园;有了传承,整个镇的曲艺社告别了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越来越多小朋友通过免费学习当上“明日之星”;每到饭点,行动不便的老人都会迎来热腾腾的饭菜,伴随而来的还有悉心的陪伴和照顾;每到周六晚上,总有数百位学生,相聚手机或电脑前,通过网络跟着老师醉迷阅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组织的大力扶持和推动,它就是成立三年多的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下称“德胜基金会”)。
据了解,截至2020年9月,三年多时间里,德胜基金会累计资助项目554个,累计资助金额7200多万元,四大领域服务覆盖十个镇街197个社区,覆盖顺德96%的社区。
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访了顺德多地,真实地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德胜基金会的慈善魅力。
●慈善好故事1
一间休息室,让老师有了归属感
以前所有教室都用来上课教学,老师连一个午休、备课的地方都没有,甚至连包包都没地方放。如今,焕然一新的幼儿园,特地为老师开设了一间休息室,让她们有了归属感。
■上涌幼儿园园舍新貌(基金会资助户外场地改造)。
勒流街道的上涌幼儿园是一所建了三十年的幼儿园,经过新一轮整改升级之后,修旧如新。
上涌村委会副主任孔健眉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村里曾低价将幼儿园出租给私人经营,期望建成一所公益性的幼儿园。但由于商家看重利益,最高峰时每个班招收了50多名小朋友,园里除了教室再无功能室。2018年8月1日,村里将幼儿园收回自己经营。回收后,村委会投入了100多万元改造教室和购买基本设施,但却再也拿不出更多资金用来改建功能室和改造室外场所了。
当年8月底,村里向德胜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提出了申请。没想到,德胜基金会经过考察和评估后,很快就支持了50万元。
改造后的幼儿园不但有了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室,还在德胜基金会的建议下增设了一个休息室,供老师休息、学习、备课,而此前,老师整天都只能待在教室,非常辛苦。
孔健眉说,以前的室外场地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这一轮改造将室外场地平整后又做了排水系统,并在上面铺上PVC地胶,室外还设了滑梯、攀爬墙等设施。
■上涌幼儿园美术室改造后(基金会资助改造,另还有舞蹈室、图书室)。
上涌幼儿园园长霍玉梅告诉新快报记者,改造后的幼儿园还重新组建了教师团队,由勒流中心幼儿园管理,加上福利待遇也跟上去,师资队伍稳定了下来。改造后,小朋友非常喜欢到幼儿园来,经常早上7时左右就回园。原来入读该园的本村幼儿不到10人,改建后本地生逐渐回流到五六十人。
●慈善好故事2
一个提升机会,将她拉回三尺讲台
“因为收入更高,疫情期间,我曾经也为工厂的工作心动过,但最终还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回了幼儿园,继续当起了一名幼师。”
顺德龙江新城幼儿园的江萍萍老师是一位从业六年的老师,对幼儿教育工作情有独钟。疫情期间,幼儿园一度停课,她走进了工厂工作。由于工厂实行按件取酬的方式,勤奋的她每个月的收入算起来都比当幼师的工资要高。
本来想着继续在工厂干下去了,可是日复一日的机械化工作使她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矛盾。“我应该回到孩子身边!”她告诉新快报记者,“那时候工资还蛮高的,我也为钱心动过,但做久了我发现在工厂的工作没有活力,我还是喜欢比较有朝气的幼儿园的环境,还是喜欢孩子们。”所以,这学期一开学,她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幼儿园。
■幼师江萍萍利用松果做的一个科学实验,让孩子观察鳞片的变化。
而令她心动回到幼儿园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原来,这两年来,德胜基金会全力资助龙江镇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由教育局联合高校进行三年规划培训。
作为有幸参与培训的一员,江萍萍感觉获益匪浅。她说,德胜基金会资助的龙江镇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给了她很多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她到市内很多知名幼儿园去学习,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
■项目成果展上,老师们表演小品。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以幼儿为主的教学理念,部分名园的一些上课方式不是按照课程而来,而是根据孩子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来教学,比如孩子们这个阶段对树叶、树木感兴趣,老师就会根据树叶、树木环境的课程来进行设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帮助幼儿园去了解事物本身的特点。”她说,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培训对她来说非常有用,让她对工作前途充满了自信。
●慈善好故事3
一个互助协会,老友记变身热心志愿者
“来来来,跟我一起玩魔术,练习身体平衡。”一个塑料杯里,装着一个白色乒乓球,乒乓球被一条丝带绑着,丝带的另一边则固定在杯口。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玩具”,在“大声公”的手里耍得非常熟练。只见他轻轻将塑料杯往上一推,乒乓球就飞了上去,随着重力的落下,他快速拿杯接住乒乓球。如此反复推、接,他“玩”得十分得意。他称这个游戏为“玩魔术”。这个魔术也是“大声公”用来向村里老人推广沙富长者互助协会、发动大家一起丰富老年生活的敲门砖。短短两年间,“大声公”从一名爱玩麻将,无所事事的老年人,变成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他是怎么蜕变的?
■“水木年华”养生小组举办活动,“大声公”(右)现身说法分享养生经。
“大声公”原名谭锡尧,顺德龙江镇沙富村人,今年已70多岁。因为说话声音洪亮,得此雅称。
退休后,“大声公”成了沙富老人康乐中心的常客。2018年前,沙富老人康乐中心虽然也有场地,但只有用来休闲的麻将室和电视机等简陋设备。和其他老年人一样,“大声公”来到这里要么看电视,要么打麻将,生活非常单调,变成了大家口中的资深雀友。长时间打麻将看电视,对于老年人来说,虽然也算娱乐,却不利于身心健康。
在沙富村,户籍人口60岁以上有700多人,占总人口数约18.3%,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居住于村里,老人康乐中心却因资金不足而日久失修、设施简陋,再也不能满足村里“老有所乐”的需求。
2018年12月,沙富村获得了德胜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的30万元资助,并逐步孵化出了沙富长者互助协会,发展了几十位会员。有了资金的支持,村里专门请了一名社工协助开展长者服务,并对老人康乐中心进行了改造。
沙富村妇联副主席张雯仪告诉新快报记者,改造后中心多了阅览室、康复理疗室、休息室、心理咨询室等,还增设了无障碍通道,完全变了样。
社工黄姑娘说,最大的改变在于孵化出来的长者互助协会。“大声公”成了协会的元老,并变成了一位热心的志愿者。“村里一有活动,我们就跟各自然村的互助协会会员一起去发动大家参与,开展活动时我们就做义工。”“大声公”告诉记者,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参加歌咏、园艺、美食汇、练太极等活动,不但丰富了生活,也学会了很多知识,收获非常大。
变成热心志愿者后,“大声公”变得积极起来,今年疫情期间,看到大家为了防控疫情劳心劳力,他也主动煲好糖水和汤,送给路口的执勤人员。
“各位朋友,听我来唱龙舟……”他是一位热情的人,每每有客人光临沙富村,他总爱唱一首龙船曲来欢迎大家。他更是一位热心的人,他还自创了两套玩乒乓球的“魔术”并在老年人中推广,帮助他们练习身体平衡、防止老人痴呆症。他还定期组织大家锻炼身体,以强健的身体来防病……这就是“大声公”,“老年人也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否则什么都不行。”他说。
在“大声公”们的努力下,早已实现了老有所养的沙富长者们,过上了幸福的“老有所乐”生活。
●慈善好故事4
一餐热腾腾的美食,打开孤独老人心扉
有人说,独处久了,独居老人们多少有些性格古怪。顺德容桂街道的龚叔也是。不要说对一般人,哪怕给他热心送餐的志愿者,也曾经屡吃他的闭门羹。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送餐志愿者却变成了他的“亲人”。这是怎么改变的?
龚叔小时候因为发烧导致脑部受损,对陌生人有一种恐惧感。刚开始,工作人员送餐时屡屡吃闭门羹。通过一次次耐心疏导,如亲情一般的陪伴,如今他不但接纳了送餐员,而且双方相处出了感情。送餐人员一般中午12时才到,他在11时30分左右就在门口等着了,总想跟送餐人员聊聊天。
在顺德容桂街道,60岁以上户籍老人接近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7%,进入了较高的老龄化社会。为了照顾社区长者,德胜基金会支持了50万元,连同容桂街道政府配套50万元资金,资助容桂街道长者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社区长者配餐服务,为容桂居住60岁以上有需要的长者提供香热可口、营养均衡的个性化配餐服务。
■队伍出发为独居老人送餐。
据介绍,辖区内的户籍长者即可自行到中心餐厅就餐,路程较远或行动不便者,则可以提供送餐上门。该项目计划惠及60岁以上困难、弱能、有需要的长者85人。送餐服务涉及20个社区,服务惠及50多名弱能长者。
德胜基金会提倡“用者自付”,记者从一份由顺德区慈善会和德胜基金会共同制定的“顺德善食”标准了解到,不同情况的社区长者被分成了三个类别。其中低保、“五保”等长者的补贴最多,为每餐10元;不能自理、残障人士等资助标准为8元每餐;其他有就餐需求长者等的资助标准为5元每餐。而无论哪个级别,申请用餐者都需要自付一定的费用。
据容桂街道长者综合服务中心运营总监植冠宏介绍,送餐服务送的不只是一餐美食,更有陪伴和关心,通过送餐还可及时发现独居老人的身体情况,避免发生意外。
●慈善好故事5
一条拥堵的道路,因参与式规划而改变
“以前学校门口的车龙排到看不到头,我早早赶来上班,有时候都难免要迟到。”说起北滘镇碧江小学门口当年的堵车情况,副校长周雪影记忆犹新。在德胜基金会的资助下,在学校、家长、志愿者、交警部门等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学校门口的交通已告别了险象环生、逢上下学必堵的历史。
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是国家历史名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德胜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资助30万元,由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实施参与式的社区营造计划。象城建筑社区规划师黄润琳告诉新快报记者,进入碧江社区后,经过对村里各种资源系统梳理后,发现当地居民反映最大、急需解决的是碧江小学面前承德路的交通症结。
■小学生参与“碧江小学门口交通治理提升方案投票”。
周雪影告诉新快报记者,整改前,每到上下学时间学校门前就堵得水泄不通,远远就能看到车龙。原因是学校辐射碧江社区和附近的碧桂园小区,有学生多达1300多名,很多家长都是开小车接送,虽然有两车道,但只要有一辆车卡在路上,就会塞车。
黄润琳说,为了解决这个当务之急,项目方联合当地居委会,发动所有能发动的力量去协商解决。包括社区居民、学校、学生及家长、交警部门等,经过充分的论证,优化方案,最终投票选出在上下课高峰期单向限行的方案。因为充分征求了各方的意见,因此执行起来非常顺畅。
周雪影说,在执行单行的过程中,碧江小学的义工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天几乎都约有25人自觉出来维持秩序,在关键路口指挥交通、提醒大家不要逆行,同时协助接送学生。周雪影说,从此学校前的交通可用“清爽”两字形容,再也见不到塞车长龙了。
交通问题的顺利解决,正是德胜基金会推动社区协商议事的成功案例。
●慈善好故事6
一笔善款相助,培养了更多“明日之星”
“均安曲艺社不会从此后继无人了吧?”随着手机的普及,卡拉OK等各种播放设备、西方音乐的流行,传统曲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对此,顺德区均安镇曲艺协会常务副会长欧阳伟志曾经忧心忡忡。而令他欣慰的是,一笔善款的到来,解决了曲艺社的两大难题,有了资金支持,就能购买新设备,就能更好地挖掘青少年的兴趣,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如今,加入曲艺社的青少年越来越多,看到了希望,欧阳伟志脸上经常挂满笑容。
■均安沙头曲艺分社演出现场。
曲艺在均安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早在1992年便赢得广东曲艺界“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美誉。均安曲艺协会已有约30年的历史,在十条村里拥有14个分会,镇里曲艺爱好者多达400多人。
令欧阳伟志忧心忡忡的是,虽然均安曲艺历史悠久,但近年来也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资金紧缺、发展困难的问题。获悉曲艺协会的情况后,德胜基金会主动上门,鼓励他们申请资助。去年6月,曲艺协会获得了德胜基金会38万元的支持。协会将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各分会的日常开销,并购买了一些新乐器,此外,还对当地80多名青少年曲艺爱好者进行培训。有了新设备,有了培训,慢慢地,加入曲艺社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浓厚,欧阳伟志对后继无人的忧虑也慢慢消除了。
■小小曲艺家陈欣桐。
来自沙头曲艺社的六年级学生陈欣桐就是接受培训的其中一名学生。一到周末,她就会到曲艺社跟着老师傅学唱曲和弹奏扬琴,现在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曲艺。去年,她还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参加了佛山的相关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十几位老师傅吹拉弹唱的配合下,唱了一曲红线女的名曲《荔枝颂》,听得大家如痴如醉。
新快报记者在沙头曲艺社看到,小小的演奏厅里荣誉奖牌满满,一面墙上贴满了各种奖状,演奏厅的一侧也摆放着不少奖杯。这些,都是曲艺社昔日的“战绩”,记者看到,这些奖状和奖杯中,不少还是省级的大奖。
■均安曲艺社荣誉墙。
欧阳伟志表示,得到各方的支持,加上自身的努力,均安的曲艺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曲艺人才,最开心的是看到越来越多小朋友加入,成了“明日之星”。
●慈善好故事7
一颗“红豌豆”,让4万学生爱上阅读
“在顺德,讲到阅读,很少有不认识杨老师的。”一位顺德老师告诉记者。
杨荣林,一位3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红豌豆儿童阅读推广协会的发起人,看起来十分干练的她好像总是闲不住。一直以来,她在顺德各地的学生中积极推广阅读;疫情期间,她发动了多场线上阅读活动;今年暑假期间,她又带着学生穿“阅”顺德历史隧道,这场特殊的研学之路让学生们过足了瘾,“读”到了课本上难以阅读到的知识……
■红豌豆儿童阅读推广协会举办主题导读课。
早在今年5月份,记者就在顺德大良近良社区的一栋两层建筑见到了杨荣林老师,当时她正在位于二楼的红豌豆儿童阅读推广协会教学、办公点指导工人装修。
说起杨荣林的故事,可能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早年她在顺德聚贤小学当老师时,有感于当地的孩子多是外来工子弟,基础差,于是开始组织孩子,在周末的时间开课辅导阅读。
2016年,杨荣林和其他两个老师一起,创办了红豌豆儿童阅读推广协会。由于效果突出,影响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有100多位老师,还有律师、法官、记者等人士加入,义务辅导孩子。到目前为止协会已经有新华书店、顺德图书馆、世纪小学等六七个教学点,自发参加的除了大良本地的学生外,还有来自禅城、广州等地的学生和家长。
杨荣林告诉记者,由于协会越来越繁忙缺少人手,德胜基金会从2018年起就开始对协会进行资助,请了一位全职专干帮忙打理协会的事务。今年,有了近良社区这个免费的教学点之后,德胜基金会又资助8万元对其进行装修,并购买桌椅、空调等设备。而且,从今年起,佛山市顺德区合峰房产有限公司在德胜基金会设立了“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合峰红豌豆儿童悦读基金”。德胜基金会不但不收取基金管理费用,还对该冠名基金提供配套资金。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红豌豆儿童阅读协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更多顺德小朋友受惠,能在好的环境下享受阅读的乐趣。
■2020年8月10日红豌豆儿童阅读推广协会乔迁至新办公室(即新增近良社区教学点)。
杨荣林说,协会刚开始时,当时老师来上课,甚至连一瓶水都难提供,他们经常是自己买礼物来鼓励小朋友。“有了这些资助,我的心就定了,可以放手、专心地去做阅读推广。”她说。
杨荣林表示,阅读对孩子一辈子都有好处,它是为孩子一生打造美丽未来的举措,她一直都尽自己的所能“用阅读温暖童年”。
她举例说,顺德容桂小学有一位六年级的男学生,最初在新华书店听过一次课之后,就再也没有缺过一次课。无论在哪里上课他都会到。他的父母反映说,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后,他的成绩从全年级排名约50名,到现在变成稳定在前五名内。说起这个例子,杨荣林说,爱阅读的孩子,成绩再怎么样都不会差的。
疫情期间,线下阅读活动取消了,杨荣林和这些义务老师们开起了网络阅读直播,每场直播都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参与。
据介绍,被红豌豆的线上阅读模式吸引后,湖南长沙一个小学也踊跃参加,所有班级群的学生都跟着杨荣林他们一起上课。
杨荣林表示,发展至今,“红豌豆”受益的学生已超过4万人。有了基金会的支持,有了大家的认同和努力,相信红豌豆儿童阅读推广协会一定会越办越好。
●慈善好故事8
一次非限定性资助,助力社工机构良性发展
“我们有时候真的感到非常无助!社工的待遇不高,留不住人,可是人一走,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带走了,新招进来的人又是一片空白。”作为顺德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的执行总监,廖倩婷的烦恼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
她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随着社工的离职,相关的知识也流失了。而由于缺乏资金,中心也没办法对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做总体规划,也没有办法去培训。
2019年,得到德胜基金会8.8万元的非限定资助后,机构终于可以放手去做一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了。
■社区营造操作手册专项委员会热烈讨论。
这笔资助主要用于几个方面,一是聘请专家对资深社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二是组建了专委会,把服务的经验梳理后做成微课,传授给新入职的同事。还有,就是用来聘请专家顾问,给中心制定三年规划。
“如果没有这样的资助,我们肯定没能力去做这些事情。”廖倩婷说,在德胜基金会的帮扶下,目前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已经发展得越来规范和成熟。
●慈善好故事9
一场“及时雨”,让“家·晴”了
一位妈妈,因为女儿和儿子都患有精神问题,一度崩溃,在社工的帮助下,目前都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治疗。
“没有德胜基金会的扶持,就没有我们这个项目了!”在顺德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负责“家·晴”精神病康复者家属社区支援计划项目的社工罗赛芬告诉说。
这个项目主要是协助精神病患者在社区中得到康复,减轻患者家属压力和困扰。早在2017年的时候,项目就已经成立,但是运作一年后,由于得不到资金的支持,项目就停了下来。一时间,大家对未来感到茫然。2018年,得到了德胜基金会19万元的资助后,项目才得以继续开展下去。由于看到了项目带来的成效和存在的意义,今年,德胜基金会会对项目进行持续资助。
有了基金会的支持,项目再聘请了一名全职、专业的社工,加上原来的社工,可以有两个人去开展专业的服务。有了资金,还可以聘请专业督导,每月一次给同事提供专业的支持,让资深社工在专业上不断提升。在服务上,项目服务范围也从五个社区扩大到七个社区。
项目虽然不大,但是它带来的社会影响却不小。说起“家·晴”社工的帮助,可姨(化名)激动得泣不成声。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她老公早年已过世,三个孩子中大女儿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二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只有小儿子是健康的。这几年因为女儿和二儿子的事操碎了心,幸好得到社工的精心服务,现在才有了好转。
罗赛芬说,两年前,因为女儿和儿子的病,可姨整天哀叹说:“上天对我不公平”“晚年悲惨”,而孩子特别是二儿子的病一直都没治好,成了她自己的心头病。“家·晴”社工主动上门介入后,首先让可姨科学地认识到疾病的知识,并教会她怎么照顾孩子,如何带他们去就医。其次会定期开展一次病患家长的联谊会,让他们在充分交流中学会如何面对。此外,还邀请民政人员、医生、志愿者和普通居民等对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对于可姨的二儿子,由于他抗拒住院,社工还为他申请了社区医院的治疗,鼓励他定期服药。经过两年的服务和沟通交流,目前可姨的二儿子已经慢慢恢复,可以正常外出社交。可姨终于松了一口气。
●德胜基金会:
三年累计资助项目554个
德胜基金会于2017年5月16日在广东省民政厅注册成立,是资助型、支持型的慈善组织。
2017年,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发起人、荣誉主席何享健捐资60亿元支持公益慈善,其中捐赠5亿元现金设立了目前国内单笔现金最大的双受托人慈善信托“顺德社区慈善信托”,委托人为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受托人为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和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执行人则为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
自2017年扬帆起航、启动“本土公益支持计划”;再到2018年不断探索,启动“清华基层治理人才培养计划”和“和美社区计划”;再到2019年固本强基,推出“德益青年公益行动”品牌,发布“顺德善食”资助标准,德胜基金会一步一个脚印,以新公益获得顺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和美社区计划”启动后,德胜基金会以顺德205个村居的社区问题和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每年重点资助教育发展、社区照顾、社区营造、行业支持四个领域的公益慈善项目,重点推出“童享未来”“银龄友伴”“精彩人生”“和乐水乡”“益伴同行”等品牌。
据介绍,过去3年里,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累计资助项目554个,资助金额达7200多万元,服务覆盖十个镇街197个社区,覆盖顺德96%的社区,撬动资源2500多万元。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图片: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