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市政协办公厅推出政协党员委员系列访谈特别节目。近日,节目邀请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番禺区佳硕农场场长、党支部书记冯志佳,分享入党初心、履职感受以及创业故事。
两代人的农业创业史:“一辈子做一件事”
访谈现场,冯志佳带来了四份资料,作为他与父亲两代人扎根农业、创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第一份是一本1985年的关于土地承包合同的鉴定书。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作为领风气之先的地区,很多人开始下海创业。“可以说,我爸爸是当时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辞去公职,到农村承包土地种香蕉。类似的合同我们可能有超过30份。”
从那时起,冯志佳开始与土地打交道,经常在农场里睡觉,参与农业种植与经营,一直到1998年正式入行把农业作为事业长期耕耘,他笑言:“我是农二代,爸爸是农一代。”
第二份资料是一本1992年版的关于香蕉种植技术的科普书。这本书是省农科院的专家送给冯志佳的父亲的。1985年,他们贷款10万元,尝试种植香蕉试管苗,却因为专业知识不够,把原本要分多次施放的化肥,一次全部施完,导致亏损严重。从那时起,冯志佳的父亲就把专业技术作为发展农业最重要的生产力。这种重视技术的传统,也一直影响着冯志佳。
第三份资料是冯志佳学习农业技术的笔记本。笔记围绕农业生产中施肥、除草、喷药和灌溉四个关键环节,作了详细的记录,包括什么时候杀虫、农药要用多少、兑多少水等等细节问题。这种手写版的记录簿有几十本。有了积累,冯志佳开始自主创新。2003年,他写了一篇题为《自动喷灌系统在香蕉种植中的应用》论文,推广使用自动喷灌系统,使肥料的利用率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同时也减少了香蕉黄叶病的传播可能性。同时,他率领团队研发了具有独特香味的胭脂红番石榴,并得到“广东省名牌产品”的美誉。
第四份资料是1999年的《莲花山蕉园地段工作承包试行条例》。这是冯志佳公司早期制定的工作规范,里面对香蕉种植各个环节、工人参加劳作规程、蕉园管理有关纪律等都作了详细规定。比如,关于香蕉种植,条例规定“农药化肥必须按规定数量施放,不得随意加减;除芽要掌握分寸,不可以伤害蕉头和根部,遇到有烂头蕉、病蕉、变异株的情况要及时报告,处理并做好防治措施”。
冯志佳父子两代接续从事农业创业。父亲对冯志佳最大的影响,是从小就给他灌输“一辈子做一件事”的精神。“我们从事农业这行真的不容易,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是海鸥岛的一次堤围崩堤,让我场损失超过700多万。是爸爸对我终身受益的教诲——坚持不放弃,让我做事不能够半途而废,就算有多艰难都会坚持下去。”冯志佳说。
良好家风的传承影响:入党之路顺理成章
“我妈妈唱很多红色歌曲给我听,《洪湖水浪打浪》《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我至今唱起来都朗朗上口。《上甘岭》和《董存瑞》等红色电影也令我印象深刻。”冯志佳说,这些都是对他的红色启蒙。
冯志佳是在供销社工作时入党的,现在,他的农场有党支部,经常组织党建活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生产和出口基地,同时也是很多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他们会和海关以及有关学校联合进行党建活动。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冯志佳组织员工去江西、韶关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重温红色历史。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自己的种植经验与更多农民分享,也是他所热衷的事情。2009年至今,冯志佳多次到贵州等落后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向当地的政府部门及农民群众介绍生态水果的种植经验,以及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持。
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义务:为农业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冯志佳加入政协的初心是为农业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他的第一份提案是《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管个体农户和小型生产者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他说,“我希望进入市场的农产品都是安全的”。围绕提案建议,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推广广州蔬菜产地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试点、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的“市场入口”管控、加大日常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等方面推动工作落实,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构筑了严密监管防线。
在今年一月份的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冯志佳又提出《关于推进数字农业与区块链融合发展,落实食用农产品全环节质量安全追溯》的提案,建议制定全环节食用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组建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打造数字农业+区块链溯源示范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目前,他正在准备一份关于农业生产人才培育的提案。他认为,发展农业必须先发展人才。冯志佳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让人才去到田间地头,普及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能。“我过去二十多年都一直专注从事农业,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带动读农业专业的广大人才真正从事农业。”冯志佳说。
作为政协委员,冯志佳自觉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建言献策,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发展方面,他结合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就如何保障农业设施用地、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耿元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