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持续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民生帮扶等方面精准施策,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村民荷包越来越鼓、医疗水平直线上升、破旧村庄人居环境变化翻天覆地……近年来,这些变化正不断地在佛山对口帮扶的地区上演。
省内对口帮扶湛江、云浮两市254个相对贫困村、23583户79015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四川省凉山州11个国定贫困县……自2016年以来,面对这些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作为广东脱贫攻坚队的一支尖兵,佛山扶贫人攥指成拳,拧成一股绳,带着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因地制宜瞄准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想方设法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千方百计带着帮扶地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迈向小康新征程。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既定目标的完成带来一定挑战。可喜的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佛山如期完成任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相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村已全部达到出列标准。佛山扶贫干部以书写初心使命为墨,为民实干为笔,持续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民生帮扶等方面精准施策,一笔一画,让荒山焕发生机,让万壑终于相连,绘就了一份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彩答卷。
脱贫攻坚成果
目前,佛山如期完成任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省内对口帮扶湛江、云浮两市方面,佛山市在历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均获得“好”的等次。现行标准下对口帮扶的254个相对贫困村、23583户79015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民生设施得到完善,扶贫产业各具特色,扶贫产品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佛山市全力打造“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样板”,连续3年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2019年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对口凉山扶贫协作的11个贫困县中成功摘帽,凉山州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云浮市郁南县河塱村合作社法人代表、致富带头人谢桂权在自种的36亩辣椒地里组织村民采摘辣椒。
产业“造血”
产业力量带动 让村民真正富了起来
从“输血型”扶贫到“造血型”扶贫,佛山将产业帮扶作为稳固脱贫的根本之计。佛山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开出治贫精准药方,攻克贫困堡垒。
在云浮市郁南县宝珠镇宝珠村里,“啾啾”的鹌鹑声响彻养殖大棚,成千上万只灰褐相间的鹌鹑蛋从此销往全国各地。小小鹌鹑蛋成村民致富蛋。宝珠村贫困户基叔和妻子在基地工作一个月有7000元收入,极大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基叔的故事,在郁南县并非个例。郁南县目前已发展鹌鹑蛋养殖小区9个,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鹌鹑蛋养殖基地,参与项目的村已实现分红290万元。
在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民乐村的横冲山上搭建着3个颇具规模的鸡棚,这是在佛山市南海区扶贫干部协助下,民乐村与温氏集团合作的产业项目——扶贫生态养殖小区。“这种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结的模式比较稳当、见效快。”民乐村驻村第一书记麦永然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该村产业空白,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与温氏集团合作,建成生态养殖小区,年出栏肉鸡约7.02万只,预期年收益可达17.55万元,直接带动贫困家庭受益分红。
在湛江遂溪县建新镇那仙村火龙果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早在2017年,三水区乐平镇协助那仙村建起1000多亩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了集火龙果种植、销售、加工及现代农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持续开发式产业项目。如今,这一产业基地已成为带动当地人脱贫的聚宝盆。
在佛山省内对口帮扶的254个村中,类似的情形屡见不鲜。下村村稻谷种植加工基地,雷州杨家镇千亩番薯基地,罗定南药种植、云城云安剑花种植,新兴火龙果种植等一批有特色的、成规模的产业扶贫增收项目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产业扶贫也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开花结果”。佛山南海-凉山越西现代农业(苹果)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采用5G信息技术栽种“5G苹果”,成为凉山州首个产供销一体、物联网智能化农业园区。喜德县鲁基乡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2020年5月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这是南海区帮扶凉山的生动写照。
据统计,近年来,佛山帮扶254个省内相对贫困村共建有1357个产业增收项目,带动了1906个贫困劳动力人口就业,带动了8438户相对贫困户发展生产。2020年,这1357个产业项目,共获得分红7881万元。东西部协作对口凉山州,佛山市突出政策引领,联合当地出台投资激励、园区奖补政策,投入财政援助资金4.64亿元用于产业扶贫,支持11个贫困县发展184个产业项目。累计引进91家广东企业注册落地,引导96家企业投资74.83亿元,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800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77915人。产业力量的带动,让一批批贫困户真正富了起来。
佛山市南海区援建村道,方便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民乐村的村民出行。
消费促进
从田间到云端到餐桌 多渠道多方式推进
有了农产品,还需要渠道销售。一系列有效的消费扶贫政策为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注入了强劲动能。
为了村里滞销的菠萝,广东省佛山派驻湛江市徐闻县那板村第一书记梁力亲自上阵直播,不到1个小时,近两万斤菠萝就卖断了货。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派驻雷州市纪家镇上郎村第一书记龚东超,联合自己所属单位的党委副书记刘毓,化身主持,在云直播上讲述“金芋头”背后的暖心故事,推动4000斤芋头销售。
上郎村在消费扶贫上做出的尝试是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的一个缩影。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佛山市扶贫办高度重视消费扶贫,出台助推消费扶贫政策,指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成为消费扶贫强而有力的保障举措。
佛山于2019年8月率先在全省出台政策,运用政府采购助推消费扶贫。要求全市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食堂20%额度购买受援地区扶贫产品。佛山市扶贫办还发出《关于明确预算单位食堂采购扶贫产品范围的通知》,明确了五类扶贫产品纳入预算单位食堂采购范围,梳理推荐了30个经营受援地区扶贫产品的企业,供各预算单位选择采购。
2020年,佛山开展扶贫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等“七进”主题活动,探索出了从政策指引、市场主体、政企合力、多方共赢推进消费扶贫的工作模式,引导全社会积极消费扶贫产品。
同时,以市场力量为主,佛山持续推进消费扶贫“三专”建设。挖存量、拓增量,佛山通过与本地金融、科技等公司合作,已成功铺设运营消费扶贫专柜2200多台,开设线上、线下专馆专区60多家,专柜运营数量占全省的一半。
不仅如此,佛山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展销活动。2020年,佛山市除了积极参加全省性的广东脱贫攻坚展、农民丰收节全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果展、2020年广东消费扶贫月活动以外,还联合湛江、云浮两市举办了多场大型展示展销活动,大力推介受援地区扶贫产品。2020年12月4日上午,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的扶贫产品特色街开业,这是佛山消费扶贫新举措,扶贫产品特色街开到家门口,一条街网罗佛山对口帮扶8个地区的200多种扶贫特色农产品。
佛山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佛山多措并举,将消费扶贫纳入各级结对帮扶工作重要内容,推动丰富佛山市民“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促进受援地区扶贫产业健康发展。采购力度从机关饭堂延伸至家庭餐桌,佛山机关事业单位工会主动“以购代捐”“以买代帮”购买帮扶村农产品,反响热烈。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共有440家预算单位食堂参与采购扶贫产品工作,已采购扶贫产品6060.73万元。佛山市总工会以“以购代捐”“爱心礼包”等方式发动各级单位工会采购扶贫产品超过1500万元。据统计,2020年佛山线上线下共销售扶贫产品超过11亿元。
■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民乐村建成的扶贫生态养殖小区,为村民带来了收益分红。
就业转移
首创“粤菜师傅”精准扶贫班 擦亮“厨出佛山”招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佛山以“粤菜师傅”工程为抓手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是一大亮点。佛山市创新“粤菜师傅+对口帮扶”模式,全省首创“粤菜师傅”精准扶贫班,推动“厨出佛山”,实现“一人学厨,全家脱贫”,“一人学厨,全家幸福”的美好愿景。
火把节假期,彝族姑娘俄底洛则惊讶地发现,虽然受疫情影响,但自家餐饮店的营业额竟然比上一年高出一大截。七彩拌牛肉、顺德拆鱼羹……大批食客慕名而来。这是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金阳县工作小组通过劳务协作,依托“粤菜师傅”培训,带给当地致富的招牌菜式。许多凉山学员通过“一人学厨、全家脱贫”,走出了一条舌尖上的脱贫攻坚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贫困户回乡创业就业。
事实上,顺德于全省首个开设“粤菜师傅”精准扶贫定向班,为佛山转移接收贫困地区劳动力搭建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佛山市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顺德厨师学院以来,已培训学员3853人。此外,佛山先后与雷州、徐闻、云浮市(县)政府和中职学校合作,开办粤菜师傅“精准扶贫中高职协同培养定向班”和“精准扶贫定向班”,免费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定向招收雷州职业学校、徐闻高级职业学校80名优秀贫困生来校就读,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佛山市还转变帮扶方式,推广以奖代补的做法,鼓励贫困户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就业,印发了相关通知,明确对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实际履行3个月以上,每人每年一次性补贴1000元,鼓励有劳动力贫困户转移就业。2020年,佛山市共实现转移贫困劳动力2.4万人,占对口帮扶254个相对贫困村贫困劳动力总数的73.3%,转移就业奖补9391人1155.63万元。
此外,佛山引导珠三角地区企业到被帮扶地区发展生产、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20年,佛山市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车间、公益岗位等措施,共实现贫困劳动力9998人就近就地就业,就业人数是计划任务数的3倍。
筹到的社会爱心善款和物资,全部用于云浮市罗定市附城街道新民村小学改造等民生事项中。
民生帮扶
全面提升生活品质 脱贫成果惠及百姓
“现在月平均收入由4000元增至7000多元,生活无忧无虑了。”42岁的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民乐村村民刘革命,由贫困户转变为创业的小老板。他笑着告诉新快报记者,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拥有了一个70平方米的小铺,开办小卖部和碾米厂,加上入股鸡场和麻竹笋项目,家庭年收入由3万多元增至去年的8万元。有了保险,看病也不发愁了。
民生保障工程,是新时期精准扶贫佛山市重点攻坚的三大领域。佛山市在积极配合协助湛江、云浮两市全面落实贫困户“三保障”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慈善互助金”、追加危房改造补助、帮助贫困户参加商业小额意外保险、额外资助学生、额外资助贫困户看病等措施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
“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这样的苦日子,四川凉山贫困户山友花过了30多年。在佛山市帮助下,她搬进凉山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的新居,还在离家不远的蔬菜种植基地找到工作。像山友花所在村这样,在凉山州,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佛山市把安全住房建设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安全住房建设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并把援建对象拓展到边缘易致贫户、人畜混居户等特殊困难群体。贫困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人畜混居现象得到历史性终结。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凉山州已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全州幼儿园、幼教点全覆盖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回顾佛山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每一个脚印都踏出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写满美好和希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奔向小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不忘初心,驰而不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佛山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与省内脱贫攻坚两大“战场”,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正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
扶贫故事
崔现忠,南海区大沥镇政府主任科员,云浮市罗定市附城街道新民村第一书记扶贫干部挂图作战。
扶贫干部挂图作战 带领村民过好日子
“这是我的挂图作战表,从2019年5月10日,我就给自己立下‘军令状’,每周至少完成一件事,想尽一切办法,用一年的时间让村民脱贫,过上好日子。”
“扶贫有任务,有目标,有成就;村民看我干,跟我干,一起干。”说这句话的人叫崔现忠——南海区大沥镇政府主任科员,也是大沥镇对口帮扶的云浮市罗定市附城街道新民村第一书记。
在新民村党群服务中心楼上,崔现忠的办公室里,新快报记者看到墙上贴着详细的挂图作战进度表。召开光伏收益分配贫困户大会、向贫困户派发鸡苗、兴修村水渠和入股南药基地等发展项目……每一件都清晰地写在进度表中,每一件也很快都有着落。一年多来,崔现忠不仅为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增加效益,还筹到社会爱心善款和物资共计150万余元,解决和完成了147项加压任务,全部用于新民村小学改造、办公条件改善,帮扶新民村委办公设施,贫困户精准帮扶,完善室内外宣传设施,道路桥梁修建和维护等工作。截至2020年12月30日,全村123户贫困户全部达到了脱贫标准。
刚迎接完2020年广东省第三方评估考核的崔现忠,感觉时间特别紧。“我想多为村委和群众做点实事,做群众期盼的事。”崔现忠告诉新快报记者,“在村里,走在路上群众打招呼,是奋斗目标的开始;群众心声表达就是最好的考核成绩;乡村振兴,群众满意度就是最好的体现。”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驻河塱村扶贫第一书记许伟表示,始终将培养致富领头雁作为发展扶贫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从人人持怀疑态度
到领头雁带村民踏上致富路
走进云浮市郁南县河塱村,花草满地、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一排排整齐的路灯、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楼房坐落其中,犹如一幅美丽的乡村油彩画。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因优质晚稻、辣椒产业发展蒸蒸日上,该村吸引周边乡镇纷纷前来取经。同时,河塱村还同步培养出谢桂权、陈伟枝、陈金波等致富带头人、种植能手。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中的一个重头戏,更是一块‘硬骨头’,但要想落实抓好产业扶贫,人才是关键。”来自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的驻河塱村扶贫第一书记许伟告诉新快报记者,“因此,我始终将培养致富领头雁作为发展扶贫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2016年11月,为了发展扶贫产业,许伟筹划成立一个种养专业合作社,但当时村中人人持怀疑态度,无人愿意担任法人代表。为解决无人可用的局面,他找到了刚刚从部队退伍回来、并在村委担任信息员的共产党员谢桂权。经过多次引导,他愿意担任合作社的法人代表,随后“郁南县犀牛山种养专业合作社”成功挂牌。
谢桂权这位肤色黝黑、其貌不扬的乡下汉子,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利用村中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各种扶贫资源优势,种起了香瓜、辣椒、红薯、优质晚稻等农作物,解决了30多个贫困户和村民的就业岗位,为他们增加了7万多元的务工收入,其中贫困户占了5万多。谢桂权成为了河塱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产业扶贫“领头雁”。
因村中扶贫产业的蓬勃发展,贫困户收入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11月,在没有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河塱村的村民、贫困户自费种植辣椒180亩,辣椒成为了该村的长效增收产业。
采写:新快报记者 胡珊霞 通讯员 刘丹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