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反复发作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目前, IBD无法被彻底治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3月8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专家团队验证了奥拉奇西普(一种白细胞介素-6反式信号通路抑制剂)可有效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能显著提高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应答、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等疗效指标,且安全性良好,成果有望为IBD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研究成果于美国当地时间2023年3月7日全文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简称JAMA,影响因子157)。陈旻湖为通讯作者,中山一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盛洪、主任医师陈白莉为第一作者。
此病好发于青壮年 致残率高
张盛洪医生介绍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IBD发病率快速上升,其好发于青壮年,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本研究共入组91例受试者,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600mg组、300mg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奥拉奇西普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600mg剂量组,第12周达到临床应答的患者占58.6%,高于安慰剂组的34.5%;临床缓解达20.7%,而安慰剂组的临床缓解为0;黏膜愈合率达34.5%,高于安慰剂组的3.4%。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将提供更有效安全治疗方案
张盛洪介绍,研究结果说明奥拉奇西普600mg剂量组在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患者中呈现出良好的疗效数据。而且,奥拉奇西普总体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严重的感染、胃肠穿孔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下降。
“奥拉奇西普有望在完成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后上市,成为第一个国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原研新型生物制剂,为IBD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陈旻湖介绍,该研究将为中国IBD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全面提升IBD患者长期生存质量,减轻疾病负担。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彭福祥 郑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