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古钞》记录,广州“大海环其东,众水汇于前,群峰拥于后”。在日月轮换之间,广州的气质渐渐被这珠江水脉所浸润和塑造,“包容兼备、日日常新”也成为这座城市发展历程的一大注脚。时至今日,广州“向水而兴”的历史仍在延续。
要从珠江水脉进入城市观察的切面,海珠区无疑是首选。位于广州中部的海珠区,被珠江前后航道所环绕,区内分布着大大小小70余条河涌,遍布全区近20条街道,河网密布。随着近年来高新产业的不断聚集,这里正在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和城市生活新地标。在近期公示的《2021~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下称《规划》)中,海珠区提出建设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的目标愿景,将重点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在过去和未来,海珠区的空间布局与演变是如何长远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日常和观感体验的?
流动的地标,描城市发展图景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气场”,大到道路规划、标志性建筑,小到街头小店、路牌标识,每一处细枝末节都可能构建起市民及旅客对城市的印象观感。提起广州,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其相当悠长的通商历史。《旧唐书》中就有过关于广州对外贸易的记载,“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明清时,时人还写下了“十字门开向二洋”“银钱堆满十三行”等诗句。
蓬勃的商业贸易产生的虹吸效应,促使人口大规模涌入。随之而来的,是广州城市生活地标的不断流动,而这与海珠息息相关,并完成了一次自东向西的流向。彼时,位于海珠区东部的黄埔古港是广州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外国商船必须在这里报关、办理卸转货物缴税等手续后,货物才能进入十三行交易。而与十三行仅有一江之隔的滨江西,则成为了众多行商巨富的居住地。进入20世纪30年代,第一座跨江通道海珠桥通车。坊间开始以“河北”“河南”分别称呼珠江北岸的越秀区、荔湾区等,以及珠江南岸的海珠区。50年代,海珠西面一带郊区形成规模宏大的工业区,此后“工业大道”这一名字撑起了城市工商业发展的“半壁江山”。80年代,国内第一代商品房——海珠区江南新村在“河南地”诞生,打造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居民商住区。
时至当下,曾经地处西部远郊的片区逐渐成为城区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而聚集在滨江西一带的市民,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又能体会到工业新潮转换的勃勃生机。与此同时,他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周边住宅能更加丰富,片区变得愈加优雅、宜居,重新以鲜活的姿态展现自身魅力。而在《规划》中,海珠区适时提出了在西部建立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的愿景,加上稀缺江景、老城底蕴等要素,周边板块价值提升呼之欲出。
瞄准滨江西,构筑改善人居新封面
俯瞰海珠的更新版图,每次地标流动的背后,都与城市中轴线演变有关。民国时期程天固的《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提到,“遥遥相对,南北对峙,将来连以宽度百尺之大道,贯以珠江大铁桥,气象巍峨,交通繁盛,对于全市之庄严华丽,生色不鲜。” 经过数十年的变迁,形成了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南至海珠广场,接近3公里长的城市近代中轴线。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旧城中心高密度的建设渐渐不合时宜,一条满足现代化新都市的功能需求的新中轴线应运而生——北起白云山南麓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后航道,全长12公里,是广州建城史上最长的中轴线,至今仍向南拓展建设。
事实上,城市中轴线每一处风貌景观都是城市记忆所在,其间诞生一个个精品项目也是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生动写照。在广州近代中轴线纵向与珠江前航道交汇之处,一座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体验的能量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越秀|滨江·樾。
2022年年底,滨江西板块在断供近十年后重新落下一枚新子,其推出的滨江西路256号AH010502地块,位于滨江西路以南、南华东路以北,西临解放大桥、东近海珠桥,北面正对珠江,距离一线江景仅有30米,可谓过眼皆是繁华,属于近年来该板块内罕见的新增宅地,起始楼面地价达42120元/平方米,为当时供地中第二高地价的用地。最终被越秀地产拿下,该项目正是上述提及的滨江·樾。
要知道,滨江西在过去是广州颇具代表性的富人区之一,也是粤派豪宅林立的片区。这里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和广州十三行的贸易繁荣,一批行商巨富建立起多个大型园林宅第。在青砖屋群、骑楼街、红楼群等古建筑之外,还有数个具有现代特色的粤派豪宅随着城市建设进程拔地而起。相较其他流派,粤派豪宅向来以配套完善、人性化物管、园林精美、户型精装等特点见长。而随着时间变迁,滨江西曾经新颖的豪宅项目逐渐走向过时老旧,更与粤派豪宅追求的生活丰富度、邻里关系度、居住舒适度等人文价值渐渐相违背。如何打造新派豪宅,重塑建筑的人文尺度,均落在滨江·樾身上。在计划中,越秀地产将继续发挥粤系国企龙头优势,围绕着周边客群多元化需求,从江景、户型、交标、社区等多个维度引领片区人居的升级。这一城市住宅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滨江西更新进程中的新范本,也将赋予其在厚重历史文化感之外,成就更加立体而丰盛、稀缺而优质的城市立面。
创造“悬空的城市客厅”,让日常和社区更触手可及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多年的开发,昔日撑起城市发展脉搏的老城区也难免面临着建筑密度高、设施陈旧、公共空间匮乏的窘境。而人与人相聚,面对面交往是一座城市的本质价值之一。在城市更新过程,如何将市井文化、历史文脉、艺术创意等完美交融,是越秀地产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这一答案不仅仅是存在于城市表面,还深入街巷里弄,抵达每个市民的家庭中。
为此,越秀·滨江樾将探索对标的目光一度放至海外——新加坡的皮克林宾乐雅酒店。该酒店楼高16层,12层高的塔楼坐落在5层高裙楼楼顶上,塔楼每隔三层悬挑一座空中花园。项目底层设有20m大架空,不仅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使建筑更好地与周边城市公园融合。尤为特别的是,其呈现的空中花园概念,不仅可以营造高品质休闲空间,而且相比于底层绿化,住户可以更便捷地触达。底层大架空拉近了建筑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距离,使建筑与北侧公园景观充分融合。别致且有艺术感的建筑造型,再加上可互动的开放空间,使其迅速成为当地知名的地标符号。
作为整个项目中最核心部分,滨江·樾在比肩国际的建筑设计思路下,通过对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综合体,为滨江西的现代化城市生活浇筑新的魅力值。选择在有限的空间寻求城市更新的最大突破,因地制宜,同样创造了一个可以连接日常与社区的“漂浮的地面”:将首层区域设置为架空层空间,从居所之内延伸至周边的社区,形成一个令人愉悦、满足、愿意参与的公共开放空间。在打造过程中,将不同属性的架空层划分为多个模板,赋予更多的亲子、社交、娱乐属性,满足中老年人、年轻人、孩子等全年龄层的不同需求,实现了真正的老有所养、少有所乐,在水泥灌注的城市楼宇之间营造出更多温情脉脉的纹理和细节,重新构建起邻里交谈、休憩等生活日常。与此同时,抬高的架空层还能让居住视野空旷无遮挡,一线江景扑面而来,宛若人在水中央、江在脚下流,并且与周围的景观和谐交融于一体,为市民呈现上高端品质的产品和最丰厚的滨江人文滋养。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加快兑现高阶滨江人居想象
广州的城市中轴线多次穿越珠江,其以线带面连接江与城,突出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是城市“向水而兴”的历史不断延续的见证。深耕广州本土四十年的历程中,越秀地产深入城市肌理,与城市每一次的蜕变与跃升同频共振。尤其是,越秀地产深谙广州珠江历史底蕴意义,用一部都市滨江力作的形式呈现城市空间的不断提升。在打造的国际都市滨江带上,除了同样选址城市核心地段的滨江·樾之外,还涌现了琶洲·樾、江湾·和樾、琶洲南TOD、星汇海珠湾、天荟江湾、天悦江湾等多个江岸人居精品地标。而正在加快打造的滨江·樾,尽管其风格与上述项目不尽相同,但展现出来的生活形态与城市价值却是殊途同归,皆是对广州这座城市的深情献礼。
在海珠,这里的经济发展与生活体验双频共振让市民看到城市发展的种种可能,越秀地产也怀揣最懂海珠的心,不断将开放创新的城市生活带到市民身边,引领老广们城市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的变迁,一张关于高阶滨江人居、生生不息的城市画卷就此展开。9月中下旬,滨江·樾接待中心即将开放,建面190-300平米的户型作品也将于不久之后正式推出。越秀地产将如何刷新城市居所的认知与体验,以及带来怎样的惊喜,就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