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党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今年以来,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委党校始终坚持“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围绕“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聚焦磷溪镇发展中心任务,以激活乡土人才效能助力磷溪突围发展为目标,优化培训质量、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党员专业化能力提升新路径,培育一支适合磷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磷溪镇委党校教务长刘淑贞表示,经过一年的学习培训,磷溪镇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提高了,干事创业的能力更强了,为磷溪镇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
优化质量
提升“加油充电”的党校师资队伍
磷溪镇委党校坚持以党的理论教育夯实党员干部理论根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的“第一课程”,强化思想武装。
打铁还需自身硬。磷溪镇委党校在“育”上下功夫,坚持“外引内培”双向发力,充实师资队伍力量。目前,已经组建70人党校师资库,包括镇领导班子、优秀党组织书记、青年讲师团等64人,还有韩山师范学院潮菜学院副院长黄俊生、驻村第一书记甘建波、“市优秀班主任”刘粦孝、“潮州好人”陈锡湘等,既有理论高手,又有实践能手。邀请市委党校校委庄俊辉、培训科科长罗兰帆开展名师示范课和师资培训座谈,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党员既要有理论水平,也要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磷溪镇委党校教务长刘淑贞强调,因此,今年磷溪镇委党校将专业化能力提升作为党校培训的重点,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制定需求调研制度,广泛征求学员意见建议,全面摸底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短板,精心设置专业化能力培训班次和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磷溪镇委党校通过组建乡村振兴讲师团挖掘乡村治理经验,在汗水味和泥土味中提升授课本领。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赴江西安远、福建古田等革命老区“加油充电”8次,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为磷溪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因地制宜
打造“喜欢来”的党校教育主阵地
只有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开展符合当地党员口味的党校课堂,才能让党员喜欢来、主动来、常常来。为此,磷溪镇在“建”上求突破,着力打造党校教育主阵地。今年,磷溪镇改造提升4个分教点,统筹近20万元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金吾第”,增设独立图书馆,订阅多种书籍材料,满足党员普遍的学习需求。同时,增设尚顶香食品有限公司“产业课堂”和湘桥区廉政教育馆“廉洁课堂”两个现场教学点,让理论学习更好地落地见效。
溪口卤鹅是磷溪镇的特色产业,磷溪镇委党校用好用活这个特色资源,在龙头企业尚顶香食品有限公司搭建“产业课堂”,让党员干部们近距离了解卤鹅“前世今生”,探究产业发展现状,凝聚发展思想共识,今年以来已经开展教学10余场。
磷溪镇卤鹅协会支部书记刘捷煌曾到尚顶香食品有限公司参加“产业课堂”培训,他告诉新快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他对卤鹅产业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凝聚全镇卤鹅企业力量发展溪口卤鹅产业的信心和动力,“协会应该积极发挥纽带和凝聚作用,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为卤鹅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锻炼年轻干部,磷溪镇选拔6名镇村年轻干部担任“廉洁课堂”的讲解员,让他们通过“学习者”到“讲解员”再到“领学人”的角色转变,不断激励自我,快速成长。磷溪镇党建办副主任杨欢是磷溪镇委党校的讲师,也是“廉洁课堂”的一名优秀讲解员。“镇党校多次请来市区党校的优秀名师讲座,通过不断学习,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担任讲解员,我又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杨欢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她告诉新快报记者,“讲解过程也是对我自身的党性锤炼和思想充电,我将不断提升自己,争当一名优秀的讲解员、领学人。”
“精准滴灌”
开设“接地气”的党校实践课程
开展专业化能力培训是党校为党育才的重要内容。为此,磷溪镇委党校聚焦实战实用,以镇村干部队伍为重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今年3月至11月,共举办培训9班次,培训党员干部4892人次,实现党员培训全覆盖。
其中,磷溪镇委党校着力构建“通用业务+职业技能+实践活动”的专业化能力课程体系,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培训。组织全镇党组织书记和组织委员开展新时代基层党务培训班,强化基层党建业务能力;开展潮菜师傅、育婴家政、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近30场,助力专业化能力提升。
“聚焦专业提升带动产业发展,我们党校今年创新开设了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培训班。”磷溪镇委党校工作人员蔡玉冰介绍,该班针对卤鹅产业发展,陆续开设了狮头鹅基地调研、卤鹅的制作技术、卤鹅视频拍摄制作和直播带货等一系列课程,接地气的课程受到一致欢迎。“我们的党校课程是开放的,除了党员干部,有兴趣的群众都可以报名参与。”蔡玉冰说,当时直播带货课吸引了600多人参加,很多都是群众,课程连续开班了几天。
磷溪镇委党校还将课堂开到室外,在田间地头搭建“比学课堂”,用磷溪镇仙美菱角、仙田松番薯、芦庄黄皮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作为“考评试卷”,组织种植能手、农科专家开展经验互鉴、交流互进活动,探索特色农产品种植的最佳配方,让 “种植秘籍”在“比拼”中不断改进、传播,培养出更多“土专家”“田秀才”。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