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2月7日晚,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落下帷幕。本届国际纪录片节共吸引156个国家和地区7280部纪录片参展,达到2003年创节之初的50倍。
其中,影片《深中通道》以跨越海洋、长虹卧波、筑梦岛隧和水下通途作为4集分集框架,以智能建造、大国重器、百年工程、中国速度等作为选材方向。深中通道是珠江口百年门户工程,它将成为珠江口东、西岸两大城市集群的快速直连通道,必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影片用精彩的影像,贴近的视角,专业的观点,真实地记录这群伶仃洋上的建设者们在设计和建设超级跨海通道过程中超前的设计理念,攻坚克难的匠人精神,展现中国超级装备和高新技术在国家交通强国重要战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更好地向国内外观众诠释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12月6日,记者专访《深中通道》总导演宋璋、执行导演何浩堃,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创造的故事、拼搏的故事、智慧的故事
总导演宋璋介绍,《深中通道》是科学工程类纪录片,这类纪录片,有自身的另一种故事语态。“我们想通过深中通道的建设过程的全记录,来展现我们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过程当中,我们中国人创造的故事、拼搏的故事、智慧的故事。以及告诉大家,这样一项工程,可以给珠江两岸的居民、生活在大湾区的人们带来怎样的改变,甚至于对整个社会带来一些什么变化。尤其是希望通过来深中通道纪录片的记录和讲述,来讲述我们中国人作为交通大国和强国最根本的这种渊源是什么?是实力,是技术的突破,是不断地刷新自我。”
执行导演何浩堃则告诉记者,《深中通道》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第一集《跨越海洋》,讲的是深中通道建设想法和方案是诞生;第二集《长虹卧波》讲述桥的建设;第三集《筑梦岛隧》,剥丝抽茧地呈现在车流如梭的沿江公路底下修建中国首个高速水下互通枢纽的过程;第四集《水下通途》,世界海底隧道沉管施工的新纪录如何诞生,一一细说。
让观众看得懂
宋璋和何浩堃还说,为了将工程中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影像语言,摄制组利用了三维影像、微缩模型等多种方式来体现。“怎么来体现在沿江高速底下进行挖掘的过程有多艰辛与危险呢?沿江高速还在运行,下方进行着大规模的挖掘,如果挖掘工作造成立交桥抖动甚至坍塌,都是无法估量的后果。为了呈现这样的‘惊心动魄’,我们做了一座桥梁模型,在下方挖沙子造成坍塌,以此模拟真实挖掘时的风险。”
谈及纪录片制作对于自己的影响,何浩堃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桥主缆拉索的安装,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要扛着机器走上悬在90米高空的施工平台——3公里长的猫道上,来回走了两趟。那叫一个‘刺激’!而且,猫道就像一个半圆形一样,先往下走,到了中点以后往上走,像爬山似的。”几年的拍摄过程,让何浩堃深切感受到了这个“超级工程”诞生的不容易,当海底隧道正式实现合龙的时候,“沉管浮运总指挥过来把我抱住了,我一下子也哭了。某种程度上,我已经把自己当成其中一个建设者了。”
宋璋则表示,“当我看到我们的摄制组走在三公里长的猫道上,我仿佛看见他们在攀登珠穆朗玛峰。不但需要胆识,我相信还需要毅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李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