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开胸破腹,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肿瘤切除、多器官重建和肝移植手术——这是国内也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的第二例“体外循环辅助下腔静脉至右心房恶性肿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体外肝修整+自体肝移植”手术,堪称医学奇迹。1月3日,自言“捡回一条命”的万女士康复出院,回想刚刚跨过的生死关,她感慨万千,“手术前夜,我写下所有的密码交给女儿,做了最坏的打算……”万女士泪目道,是广州的医生将她从死神手中夺回,“我会加倍珍惜时间和生命,好好活下去。”
怪!女子腹部莫名隆起
48岁的湖南女子万女士,2个月前发现自己的腹部微微隆起,经营着餐饮店的她工作繁忙,起初并未重视,直到腹大如球,并开始出现胸闷咳嗽才赶紧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为其进行CT检查后发现了“下腔静脉至右心房巨大肿物”,万女士一度生命垂危。当地医院建议她转院“保命”。“我女儿在网上查到,中山一院曾在2019年救治过一个跟我情况一样的病人,所以我们马上赶到广州求医。”她告诉新快报记者,经过多个科室的会诊,最终由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负责为其治疗。
“刚来时肚子有这么大,腿肿得透亮,气都喘不上来。”万女士描述着入院时的痛苦,眉头紧锁。几日后,依据相关检查结果,吴钟凯诊断其为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累及范围从肾静脉水平的下腔静脉一直延伸至右心房,靠近右心室,同时还有大量的腹水和胸水。心脏外科冯康倪及黄穗青医生立即为她进行胸腔及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随着大量淡黄色液体的排出,万女士总算舒出一口顺畅气。
难!肿瘤侵犯多个重要器官
“这是一例极具挑战性的手术,涉及多个器官的重建,手术难度极大。”吴钟凯告诉记者,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的右侧上行,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注入右心房。该部位的肿瘤病变涉及多个不同的重要器官,常规简单的手术无法彻底治疗,必须组织多学科讨论决定手术方案。
据介绍,此次下腔静脉肿瘤沿着血管累及肝静脉开口,并且已经突入右心房5cm,肿瘤堵塞了肝静脉的回流,且肝静脉阻塞可能侵犯肝中及肝左静脉并形成血栓,肝脏出现继发淤血改变。根据影像特点,考虑此病例是原发于下腔静脉的恶性肿瘤,非常罕见。
记者了解到,2019年,中山一院多学科专家完成了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联合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的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切除手术。但是,万女士的情况虽与此前患者相似,肿瘤却更大,肝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肝功能更差,同时肿瘤突入心脏部分更多,手术难度更大。
谋!“头脑风暴”制订缜密方案
11月22日上午,多学科专家进行了第一次病例讨论。“需要先将肝脏整体移除,才有空间完整切除下腔静脉肿瘤并行人工血管重建,然后再将肝脏自体移植回原位。”主持会议的吴钟凯教授神色坚定。
肝移植科副主任医师鞠卫强建议行肝脏切除后于体外切除肿瘤,再行自体肝脏移植。心脏外科吴钟凯教授及周立副主任医师认为,该肿瘤突入右房内较多,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也需要尽量保证下腔静脉有足够长度空间以确保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移植,同时肿瘤的游离及切除有癌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的风险,建议心脏停跳、在体外循环的保驾护航下进行手术更加安全。
此外,泌尿外科王道虎主任医师、麻醉科陈宇副主任医师等专家也从自身专业方向给出了手术建议。吴钟凯在充分听取各位专家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后,最终定下了“体外循环辅助下腔静脉至右心房恶性肿瘤切除+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体外肝修整+自体肝移植”的手术方案。
勇!14小时“车轮战”完成手术
11月30日,手术正式进行。麻醉科冯霞主任组织陈宇副主任医师和王晓娥医生为患者实施麻醉,同时使用经食管超声等高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为手术保驾护航。
各学科在不同的时间点轮流上台进行手术:肝移植科控制好门静脉;血管外科控制了双侧肾动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远端;心脏外科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从早晨八点到晚上十点半,多学科专家一轮一轮上台,依照手术方案顺利完成手术。
记者了解到,万女士术后转入ICU病房9天后转回普通病房,前几天已拔除全身引流管,下床活动。“做手术前我抱着搏一搏的态度,是医生救了我。”1月3日上午,准备出院的万女士专门请家人订制了锦旗,邀请各学科专家与她合影,留作“重生”纪念。
“手术的成功展示了中山一院在医学领域的领先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决心。”吴钟凯希望这次手术的成功能为国内外同行提供借鉴和启示。据悉,该例手术是中山一院继2019年开展的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切除下腔静脉肿瘤同时进行自体肝移植手术后的第二例手术。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李斯璐 通讯员 梁嘉韵